
本地生活“下半场”:阿里、京东、美团的攻守道

外卖、即时零售、OTA、电商,无边界“大乱斗”。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三轮
随着阿里合伙人从25人缩减到17人,以及饿了么、飞猪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
可以看出阿里破釜沉舟的想法,其希望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加强业务协同,剑指本地生活这片红海
与此同时,京东从物流和供应链筹码,今年高调入局外卖领域,并在酒旅、即时零售等方面持续加码。
电商行业的竞争,或许正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向即时零售、本地生活服务等全场景消费领域延伸。而目前处于即时零售头部地位的美团,也无法坐以待毙。7月5日,美团祭出“0元购”外卖杀手锏,一度让线下奶茶店爆单,甚至平台造成短暂瘫痪。
群雄混战之下,多方已在供应链整合、业务协同效率、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展开角逐。这场关乎未来商业话语权的终极较量,谁能率先破解消费者即时性、多元化需求的密码?
本地生活“三国杀”
早在2023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
当时阿里巴巴因业务体量大,不同业务特质、市场环境、客户群体、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才决定如此拆分,以更敏捷的姿态独立面对市场。
只是随着各业务线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业务协同阻力增大。加上去年菜鸟、盒马先后暂停上市后,阿里就开始聚焦核心业务电商与AI。
根据阿里最新的全员信显示,此次饿了么、飞猪合并入电商事业群,让二者能和淘宝结合更紧密,既是集中优势资源应对市场挑战,也对拓展消费场景有重要意义,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丰富的体验。
早在今年4月,淘宝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供应链,可加强协同合作,全面打通各项资源,为阿里在外卖大战中增加行业竞争力。
最新数据显示,淘宝闪购上线不到两个月,日订单量就突破了8000万单。从订单结构来看,平台的外卖范围已向全品类大幅拓展,零售订单同比增长179%;在订单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淘宝闪购仍保持着高质量的履约水平,订单准时率维持在96%。
不难看出,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合作,构建了更完善的淘系即时零售体系。理论上来讲,如此结合让用户更为便利,但一个淘宝搞定多种需求,可能存在过度促销和“低价陷阱”。并且,用户体验是否流畅,服务履约是否到位,是对闪购+即时配送模式的考验。
此外,飞猪在旅游OTA市场表现突出,尤其是年轻用户群体和出境游业务。并入电商事业群后,能与淘天电商资源融合,打造“电商+旅游”模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另一位传统电商巨头也并未止步,反而在今年大力进军外卖、酒旅市场,强化全渠道布局。
谈及进军本地生活,线下履约能力少不了。今年6月,达达集团宣布已根据此前签署的合并协议与计划,完成了与京东旗下合并子公司的合并,成为京东的全资子公司。这意味着,京东能深度利用达达的130万骑手网络,优化配送时效和覆盖范围。
其实,在2024年,京东就推出过“秒送”频道。到了2025年2月,京东又推出“全年免佣金”的外卖招商政策,商家成本压缩至3%-5%,远低于其他平台18%-25%的佣金率。截至6月,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品质餐饮门店超150万家,占据全国外卖市场超31%的份额。
仅打通外卖还远远不够,即时零售是全品类布局的生意。因此,之前的京东小时达和京东到家升级为京东秒送,并与七鲜超市协同,通过七鲜超市的“线下超市+前置仓”模式,实现生鲜、日用品“30分钟达”。
在本地生活层面,今年2月,京东曾试水网约车市场,意在进一步拓展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形成“出行+购物”数据闭环,完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
这种用低频APP带动高频服务的模式,会改变用户习惯。京东主战如何与本地生活有效协同导流,避免资源分散是个问题。笔者认为,向来喜欢通过重资产投入构建壁垒的京东,在本地生活的尝试也算高风险、高回报,成功则打开巨大增长空间,失败则消耗大量资源。
总之,今年阿里、京东在本地生活、即时零售疯狂跑马圈地,是为了拓展增长空间、增强用户粘性、提升竞争实力。但试图打造多元化的消费生态,满足用户一站式生活需求的平台不止这两家。美团、抖音、快手,也想在本地生活中多分一块“蛋糕”。
存量内卷,刀刀见血
为何各大厂会在今年竞相争夺本地生活?
宏观层面,2025年或许会成为即时零售政策大年。因为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推动行业升级,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申报工作通知》明确将即时零售列为重点支持方向。所以,各大厂纷纷更加看好即时零售行业。
落到行业上,随着各大厂的增速放缓,如2025财年淘天集团的中国零售商业板块实现收入4255.26亿元,较上一财年同比增长3%,增速较为缓慢。其他平台也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证明各大厂都急需高频消费场景提升活跃度。
相关报告显示,2025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成为电商领域最大增量。因此,即时零售成为这场流量枯竭下的场景争夺核心。
以及疫情期间加速培育的外卖消费习惯,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接触即时零售。根据美团闪购2024数据显示,68%消费者形成即时需求反射,较2019年提升42个百分点,客单价也突破80元临界点。这都反映出,用户需求从“即时满足”到“品质升级”的转变,他们愿意为时效和品质付费。
再看竞争层面,美团在本地生活、即时零售都有着绝对优势。
作为本地生活龙头,美团从“送外卖”扩展到“送万物”,侵入阿里、京东腹地。多业务齐头并进让美团即时零售在2025年Q1日订单突破1800万单,3C家电品类增速超京东全站40%。
只是随着阿里、京东也侵入美团高地,美团采取“收缩-聚焦”策略,即关停亏损的“美团优选”,将资源集中至即时零售,计划2027年闪电仓数量超10万家。这种“攥紧拳头”的打法迫使对手必须以更激进的调整应对。
与此同时,抖音也在加强本地生活生态的重构。其以AI产品“探饭”切入,通过“短视频种草+AI推荐+即时配送”重塑消费决策链路。用户从被推荐餐厅到完成外卖下单仅需几分钟,且能直接跳转高德导航,形成“内容-交易-履约”闭环。
尽管抖音即时零售当前规模较小,在2025年618销售额仅为249亿元,同比微增2%。但其技术底层逻辑和流量优势可能颠覆现有格局,迫使其他平台加速技术投入。
还有在下沉市场有一定优势的快手,和抖音做即时零售的逻辑类似,通过内容为用户带来信息差。
只是相比于阿里、京东、美团,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都采用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不亲自参与配送,而是选择第三方配送。在供应链层面,抖音、快手也缺乏对外卖招商、商品采购、库存管理等层面的经验。补贴大战还在持续,抖快无法取得履约和供应链的优势,就难以在“烧钱战”中实现盈利。
在即时零售成为电商增长“胜负手”的当下,美团、阿里、京东、抖音、快手等平台都已经围绕“半小时生活圈”展开竞速。这种竞争是政策引导、流量见顶、技术升级、需求迭代、战略调整等五大变量共振的结果。
不过,从目前来看,每个平台的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谁能在决赛圈中更胜一筹,就要看彼此接下来的战略部署了。
从技术、市场,找差异化破局
即时零售这片红海,需要差异化寻找破局之路。
美团在本地生活运营和履约上暂时领先,阿里在流量和生态广度上占优,京东在商品供应链和物流基础设施上实力雄厚。
而针对未来几年的反正方向,美团除了全面拓展闪购品类外,还计划大力加码小象超市,打算把小象超市的覆盖区域逐步拓展到所有一二线城市,并加强供应链数字化能力,以便实现更快时效更精细化运营。
此外,美团在香港市场推出的Keeta,按2024年3月订单数量计,该平台订单份额达44%,成为香港第一大外卖平台;美团针对中东在沙特利雅得上线即时零售品牌Keemart,对标国内小象超市,覆盖生鲜、日用品。未来,美团还计划五年向巴西投入10亿美元,复制“外卖+闪购”模式。
如上文所述,阿里在即时零售赛道的差异化路径,即依托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协同,以及技术的迭代。阿里前年就曾提出过“AI驱动”,目前饿了么推出骑手AI助手“小饿”,合单顺路率达89%,并通过智能耳机、头盔等装备提升配送安全性。
未来,阿里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和AI。这对阿里而言,是应对流量瓶颈、构建消费生态闭环的必然选择。
京东则以“品质外卖+全渠道”形成差异化竞争。其在技术层面的更新也十分迅速,京东物流推出的新一代无人机“京鹊”,试点低空配送,计划未来十年部署十几万架无人机,农村配送成本降至5-8元/单。
对京东而言,外卖与即时零售是突破增长天花板。而增加技术投入,是未来的关键落子。
当然,随着抖音、快手等新玩家加入,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向具备物流基础设施和流量入口的巨头集中,而用户对“即时性”和“品质化”的需求不断演进。
未来,双方将在供应链整合、业务协同效率、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展开角逐,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即时性需求,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毕竟,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不断进化的需求。巨头们打得越凶,消费者受益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