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也开始过剩了?

一串数字揭开了毕业季的残酷。
官方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这个数据创下历史新高,连续4年超过“千万级”规模。
这什么概念呢?要知道,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114万。时间再拉长一点,198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仅为14.7万人。也就是说,45年来,这个数字——
翻了整整82倍!
很多人以为只有本科生多,但实际上,博士生一样很多。
就在最近,《自然》新闻版块撰文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稳步增长。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这一数字更是呈爆发式增长:
针对大量的博士生人数,并没有足够多的研究机构的学术岗位可以容纳得下,而许多大学也没有为毕业生做好学术界以外职业的准备。
用一些媒体总结的话来说:全球博士生,过剩了。
什么叫“过剩”?我查了一下百科,这个词的解释为:
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状态。
也就是说:目前社会上并不需要这么多博士生。
就拿中国来说,数据显示,2017至2023年,中国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从8.39 万跃升至15.33 万人,近乎翻倍。
博士生的在读人数则从2013年的约30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逾60万人,而且这个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博士被定义为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具备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是学术精神的传承者和光大者。按照一般逻辑,博士生毕业后往往会从事学术研究。
但现状是,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高校和研究所的空缺职位。2023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英国逾4500名博士毕业生发现:
超过2/3的博士毕业生在从事学术圈外的工作。
无独有偶,南非2020年调查的逾6000名博士生中,18%的人表示他们在寻找相关专业的工作时遇到了困难。
在中国,北大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份研究显示,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中,前三位分别是:
高校单位(45.55%)、医疗卫生单位(16.96%)和科研单位(10.25%)。
如果以2023年招收的15万博士生来计算,那么至少有6.7万博士想留在高校。但根据中国民航大学的调查,全国高校可以提供的教学科研岗位、辅导员岗位和其他行政后勤岗位,加起来只有3.5万个左右。剩下的博士,只能去企业,或者另谋出路。
这样的局面下,一些看似魔幻的事情频频出现。
杭州市委党校放出招聘岗位,招3个博士生,要求35岁以下。工作人员说,报名的有150多人。
广东一个偏远县城的人才引进名单里,清一色的博士生,都能组一个研究院了。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哪个高校的博士后录取名单。
在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坐着十几个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名校博士,开始加入到房产中介、外卖员、保姆甚至是城管的队伍中……
为什么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正在走向底层岗位,与基层人士进行惨烈厮杀?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这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在一个科技没有跨越式大发展的环境下,高端岗位永远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一旦高端行业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供给速度,就注定会有人被挤到下一个层级——这是人才供给过剩的宿命。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内卷?唯一的方式,就是走向创新。
有博主做过统计,中国大概有128万博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0.064%。相比之下,美国博士占人口比重是1.04%,英国是0.78%,德国是0.8%,日本0.52%。
也就是说,我们的博士比例,和这些发达国家还有十倍以上的差距。而且,中国博士流向商企的比例仅为5%,美国博士流向商企的比例则高达48%。
一个国家,哪怕自然条件再好,也终有资源枯竭、人口红利结束的一天。唯有知识和科技,才能永不枯竭,越用越多。
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早在几年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就突破了2万亿元,且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每一个高精尖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博士。而这些领域,正是我们走向下一个时代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