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长城汽车净利润大降背后:35岁的迷茫,该拿什么拯救?

访客 2025-07-27 13:06:45 72683
长城汽车净利润大降背后:35岁的迷茫,该拿什么拯救?摘要: 作者|闪电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毋庸置疑的是,汽车市场正变得愈发激烈。尤其是在比亚迪掀起的价格战与小米SU7、YU7...

作者|闪电

长城汽车净利润大降背后:35岁的迷茫,该拿什么拯救?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毋庸置疑的是,汽车市场正变得愈发激烈。尤其是在比亚迪掀起的价格战与小米SU7、YU7引发的流量狂欢中,传统巨头的表现似乎显得“格外沉重”。其中,长城汽车在近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已然在显现着自身的颓势。

数据显示,长城汽车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23.67亿元,同比增长1.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2%;扣非净利润35.8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6.38%……利润方面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曾经,哈弗H6以“国民神车”之姿横扫SUV市场,坦克300开创国产硬派越野新纪元……长城汽车凭借精准定位和垂直整合能力,成为自主品牌标杆。但在当下,这家成立35年的中国汽车品牌标杆,正陷入经营怪圈。

站在35周年的节点,长城汽车显然正面临一场巨大考验:燃油车基本盘松动,新能源转型迟缓,高端化与全球化陷入泥潭……这家曾以“聚焦战略”闻名的企业,要如何在行业剧变中完成自我救赎?

拆解困局:战略失焦者陷入迷茫

聚焦战略,曾让长城汽车所向披靡。

但随着战略的失焦,长城汽车也就逐渐陷入困境。如,哈弗H6“国民神车”的辉煌,就是长城汽车“垂直深耕”战略的胜利。但随着新能源竞品的冲击,哈弗H6的销量暴跌。

虽然哈弗选择“以价换量”——连续官降,单车利润从1.5万元压缩至不足8000元,但效果并不明显。为挽救颓势,哈弗密集推出大狗、酷狗、神兽等多款新车型,试图通过“车海战术”抢占市场。但结果是导致价格带重叠,且用户认知混乱。

这种策略导致严重的内耗:大狗与H6价格重叠,酷狗与神兽定位模糊,消费者在选择时陷入困惑。更致命的是,这些新车型仍以燃油动力为主,在新能源渗透率愈来愈高的市场环境下,无异于逆水行舟。“多生孩子打群架”的产品策略,曾经造就了哈弗王朝的辉煌,如今却演变为严重的内部消耗。

产品混乱,映射出长城在品牌矩阵管理上的战略迷失。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长城汽车的五大子品牌同样面临混乱局面。其子品牌分摊资源,各自为战,研发与营销投入重复叠加,暴露了多品牌战略的成本黑洞,也导致销量表现不佳。

直接体现是,在20225年上半年自主5强——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长城的销量中,长城汽车是唯一一家上半年销量未破百万的车企,仅为569789辆,很明显出现了掉队的情况。如果按照前几年长城汽车给自己制定的2025年销量400万辆的目标,显然距离这个目标相差甚远。

此外,长城汽车的高端化之路更是步履蹒跚。如,坦克品牌曾是长城汽车高端化的旗帜,其硬派越野车型凭借高溢价能力贡献了集团不少的利润。但在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的明星系列坦克品牌累计销量为10.37万台,同比下降10.67%,显得后劲不足。除了坦克品牌的车型进化力度不足外,还与比亚迪方程豹、奇瑞捷途等竞品以更低价格抢占市场等因素有关。

至于WEY品牌虽以73.62%的增速实现3.45万辆销量,但体量过小且依赖蓝山一款车型,智能化配置落后于理想、问界等新势力,未来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实事求是地说,WEY的核心问题在于品牌定位模糊:WEY既想对标豪华品牌,又缺乏独特的技术标签,产品力又与哈弗高端车型重叠,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市场变得愈发重要时,长城汽车却有了“失速”表现。尤其是当比亚迪、奇瑞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时,长城汽车的海外表现却不温不火。

长城汽车2024年海外销量45.3万辆,同比增长43.39%,海外销量增速高于整体增速,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25年,其1至2月累计销售59084辆,涨幅仅3.7%,与2024年同期91.9%的海外销量增长率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增速已然大幅放缓。

破局之道?纯电策略与人才计划的组合拳

改变,迫在眉睫。

我们看到,长城汽车也在努力做出各种调整。如,针对新能源化浪潮,长城汽车虽然脚步缓慢,但正准备加码纯电策略。此外,长城汽车还在发力“35+计划”,试图从人才维度焕然一新。

其中,纯电策略是长城汽车箭在弦上之事。

据悉,作为长城汽车体系内唯一实现大规模量产的纯电品牌,欧拉正在被“复活”。就在今年6月20日,欧拉发布人事任命公告——任命吕文斌为欧拉品牌总经理,全面掌管欧拉品牌运营,包括品牌的战略规划、产品布局、营销推广与用户运营等。

而在其接任欧拉总经理后,便有内部消息传出,欧拉已成立“闪电项目”小组,计划在Q4推出闪电猫性能版,并重启此前搁置的芭蕾猫GT计划。此外,相关信息还提到,欧拉在6月悄然启动了“蜂巢直营计划”,首批50家直营店将在一二线核心商圈落地,与之前的经销商模式形成互补。

针对纯电策略,欧拉雷厉风行。6月27日,2025款欧拉好猫和2025款欧拉好猫GT木兰版在保定长城汽车技术中心上市。同时,吕文斌在发布会上还表示,下半年将推出两款面向全球市场的重磅新品。这两款产品历时3年、耗资10亿,不仅有高颜值和高科技,还有高舒适性的驾乘体验。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欧拉品牌在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1.39万台,同比下降56.19%。其能否承担起长城汽车发力纯电市场的重任,还尚未可知。此外,欧拉仍聚焦10-15万元中低端市场,与比亚迪海豚、五菱缤果等直接竞争,市场影响力不足。更重要的是,欧拉放弃“女性专属”定位后,尚未找到新的品牌标签,在比亚迪、吉利等竞品的挤压下,市场接受度存疑。

与产品重启同步的,是一场“人才革命”。长城汽车在35周年之际启动“35+计划”,面向全球招聘35岁以上人才,覆盖技术、采购、企划等核心岗位——看起来这一计划矛头直指职场年龄歧视。

长城汽车看中的,是这一群体在跨文化适应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上的积淀。在全球化与技术落地的关键阶段,这些经验成为无价资产。此举既能博得社会喝彩,又能以合理薪资补充优质人才。

但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的关键期,创新能力和年轻化思维尤为重要。比亚迪等企业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据比亚迪发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21598人。而且从年龄结构来看,比亚迪30岁以下的研发人员有68548人——超过一半。

而长城汽车引入的“35+人才”能否带来新的活力,仍需时间验证。需要关注的是,长城汽车的人才结构问题根源在于内部培养体系的僵化,仅靠外部输血难以解决根本矛盾。尤其是对比小米“雷军亲自带队”、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长城汽车的人才战略缺乏顶层设计。

写在最后:

长城汽车近年来陷入的困境,本质是传统车企转型的缩影:燃油时代的成功,反而成为新能源时代的枷锁。当比亚迪用云辇颠覆底盘技术、华为用鸿蒙座舱重构交互逻辑时,长城汽车仍在纠结“油电平衡”的伪命题。

35周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当欧拉品牌肩负纯电突围使命,当35+人才计划重塑组织基因,长城汽车面临的真正考验在于能否将短期阵痛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若长城汽车不能打破“保定思维”、放下“利润执念”、拥抱“长期主义”,恐将重蹈诺基亚、柯达的覆辙。毕竟,在这个“颠覆式创新”主导的时代,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永恒的进化。如果长城汽车最终能够“拯救”自身,那么其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穿越周期的启示录——唯有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唯有深蹲蓄力,方能跃向新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