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董明珠的“眼中钉”,要去IPO了

访客 2025-07-27 17:02:21 23183
董明珠的“眼中钉”,要去IPO了摘要: 涌向港交所。几经周折,奥克斯终于来到二级市场门前。近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奥克斯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公司...

董明珠的“眼中钉”,要去IPO了

涌向港交所。

几经周折,奥克斯终于来到二级市场门前。

近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奥克斯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17,500,00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到仅一年因市场流动性不足、融资功能有限,而摘牌退市,又到启动A股IPO辅导并在2023年完成上市辅导,再到今年年初因“A股上市时间表的不确定性”寻求港股上市。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闯关十年终于拿到号码牌。值得一提的是,奥克斯也将成为64岁的浙江富商郑坚江手中第三家上市公司。

此前,郑坚江名下已有两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分别是2011年登陆A股的三星医疗,作为一家智能用配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三星医疗的产品涵盖智能电表、变压器、箱式变电站、开关柜、充电桩、光伏逆变器等电能设备。以及2014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奥克斯国际,这家企业依托奥克斯集团产业生态,以“物业管理+会所服务”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住宅、商业、产业园区等多元场景的综合服务体系。

而从体量来看,即将上市的奥克斯是郑坚江名下最大的企业,年入近300亿元。2024年《胡润百富榜》显示,郑坚江以225亿元身价排名第213。毫无疑义,在奥克斯IPO后,郑坚江的身价还将继续水涨船高。

汽修工逆袭,60后浙商将迎第3个IPO

20世纪80年代的宁波鄞州,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拂近十年。

25岁的郑坚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身边有人创业办厂渐有成就,自己却还是个普通的汽车修理工。“那时候大家都穷,民生困顿。想要改善生活就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能守着老路。”多年后他如是回忆。这个初中毕业就辍学谋生的年轻人,在彼时内心最大的渴望不过是当个“万元户”。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86年。乡里一家集体经营的钟表零件厂濒临倒闭——厂房形同牛棚,仅剩七八个工人,却背负着二十多万的巨额债务。在旁人眼中这是个烫手山芋,郑坚江却看到了机遇。

“我做过五金,也做过汽车修理,对于零件生产有技术优势。”郑坚江毅然毛遂自荐,承包下这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想的只是怎么把厂子办好,“接手小厂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它做好。一来是不能让别人看了笑话,二来这是我创业道路的起点,我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始。”

接手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设备破旧不堪,空有技术却无米下炊。郑坚江盯上了信用社的贷款窗口。为了2000元贷款,他连续一周往信用社主任家里跑,陪下棋、谈规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终于拿到那张薄薄的贷款凭证时,而“七个人、二十万负债、两千元贷款”成了奥克斯的起点。

在第一笔资金到手之后,郑坚江的创业之路正式拉开序幕。

创业维艰。郑坚江从最熟悉的零部件起家,录音机天线、电视机拉杆、电表罩壳……他敏锐捕捉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巨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愿景中,电能表成为关键。1989年,当宁波三星仪表厂成立时,行业龙头的规模是其五百倍。但国营大厂“老爷式”的僵化机制,反而给了灵活民企突围的契机。三年时间,郑坚江以主动营销和灵活机制完成惊天逆转,将三星仪表推上行业头把交椅,也为日后奥克斯帝国打下地基。

1994年,郑坚江又发现新目标,把目光投向空调——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电老虎”。

面对格力、美的等千亿级巨头,郑坚江提出“同等性能低成本、同等成本高性能”,推出售价只有同行一半的产品,并用“成本白皮书”公开价格构成,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媒体称为“价格屠夫”。质疑声铺天盖地,他却反问,“为什么老百姓不能买得起空调?”凭借农村包围城市、先租后买等灵活渠道,奥克斯用四年闯进全国四强,实现从零到百亿的一千倍跨越。

郑坚江并未守成。自2000年起,郑坚江将触角伸向多个领域,地产、医疗、新能源……都能见到郑坚江的影子。2011年,郑坚江带领旗下三星电气登陆上交所,也顺理成章拥有了首家上市公司。2015年则是郑坚江在资本市场动作最为频繁的一年。这一年,郑坚江通过借壳收购,将其商业地产、部分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注入“香港夜店第一股”,并将其改名为“奥克斯国际”。与此同时,三星电气通过收购医院、疗养院等医疗健康机构拓展了新业务,并正式改名为“三星医疗”。

时隔十年,这名60后浙江富商终于将迎来第三家上市公司。

格力“眼中钉”,行业“价格屠夫”

奥克斯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我们以「牛」的英文单词音译命名为品牌名称,即「奥克斯AUX」。”

“OX公牛”不好惹,取名源于此的奥克斯同样也是个“不好惹”的角色。

在郑坚江于1994年试图进入空调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中已经挤满了像海尔、格力、春兰、美的等产业巨头。郑坚江日后的“劲敌”董明珠这时也在格力电器经营部干了数年,彼时谁也没想到,这两个看似平行的起点会在日后缠斗成中国空调行业最漫长的宿怨。

奥克斯以“低价”撕开市场的第一道口子是在2000年,当格力、美的、海尔仍用高毛利维持线下渠道时,奥克斯先是牵头组织了质量过硬免检企业峰会,后又通过一场空调降价,当场提出“质量是爹,价格是娘”的口号,然后在中国国家足球队冲击世界杯的关键时刻聘请当时的国家队主教练米卢担任品牌代言人,后又连续发布所谓的质量白皮书、红皮书揭露行业黑幕,以行业正义者与颠覆者的形象出现,并由此得名“价格屠夫”。

而真正的战争在2018年前后全面爆发。

2017年1月,格力以奥克斯制造、销售、许诺销售八款空调重复恶意侵害其专利权,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实施相关销售行为侵害其专利权为由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奥克斯公司停止侵权、赔偿4000万元等。2019年,广东高院终审认定奥克斯恶意侵权成立,对格力诉请赔偿的4000万元予以支持。

2019年,董明珠更是在多个公开场合“手撕”奥克斯。炮轰奥斯克从格力挖人无底线,董明珠说,“奥克斯在我这里连工人都挖,我的人到了奥克斯还要更名换姓。他们偷了我们的技术,而且还弄虚作假。”谈及行业格局时直指一家企业如果依赖别人的技术,或者不择手段抢劫别人的人和技术,“即使今天能活下来,明天也依然会死。”

然而,草莽时代的“价格屠夫”必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与全球能效标准升级,低价策略的空间日益逼仄。更严峻的是技术博弈,董明珠多次炮轰奥克斯“偷技术、挖人才、质量不达标”,双方因专利对簿公堂多年。

现实情况是,奥克斯的研发投入与行业头部相比的确偏低。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奥克斯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2.3%、2.4%,三年累计研发费用约20亿元。而格力电器2024年研发投入为69.04亿元,占营收比重为3.77%;而美的更是研发投入超160亿元,占营收比重为3.99%。

在国内市场厮杀正酣时,郑坚江却悄然掉转船头驶向蓝海。

早在2015年,奥克斯便开启了国际化战略,预示着奥克斯海外事业发展新征程的启动。2018年,奥克斯正式推动全球化战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之后在马来西亚、泰国、美国、阿联酋、越南、沙特阿拉伯等地区设立海外销售公司及组建本地团队,扩大在当地的销售。

如今,奥克斯的空调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贡献率也从2022年的42.9%跃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57.1%。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4年,按销量计算,奥克斯是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市场份额达7.1%。

如何撬动奥克斯的下一个十年,或许是这位昔日“价格屠夫”眼下亟须回答的问题。

涌向H股

于奥克斯而言,走向资本市场这一路难言坦途。

除了有过短暂一年新三板挂牌经历外,奥克斯也曾在201年12月拟议A股上市。招股书中清晰记载这段历程——于2016年12月,奥克斯拟议A股上市。于筹备拟议A股上市时,奥克斯聘请东方证券提供辅导及有关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初步合规意见。于2018年10月,本集团出于审慎积极的态度以确保为拟议A股上市作出充分的准备,奥克斯于其A股申请的报告期前自愿启动上市辅导程序。于2023年6月,上市辅导已完成。上市辅导并不构成向中国证监会或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概无拟议A股上市的拟定时间表。然而,鉴于监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A股上市时间表的不确定性,本集团决定将资源集中于联交所,而并未继续进行拟议A股上市。

有意思的是,“A转H”这股热潮还在继续,奥克斯不过是一员。

根据毕马威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2025年中期回顾》,2025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场共筹集609亿美元,上市宗数达544宗。其中,香港以1071亿港元(约合139亿美元)的集资额独占鳌头,较2024年全年增长22%,上市宗数达42宗,涵盖主板、GEM转板及De-SPAC项目。美国两大交易所紧随其后,但集资总额同比下降8%;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分列第四、第五位。

在这股持续攀升的港股市场热度中,不乏A股龙头企业也在加速布局资本市场,谋求赴港上市。据融中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半百家A股上市企业递表港股,宣布将冲击港股IPO的不乏立讯精密、长春高新、紫光股份等A股龙头企业。且6月以来更是有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安井食品、蓝思科技、峰岹科技等A股公司顺利登陆港交所。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2025年上半年IPO集资额为近十年来同期第二高,仅低于2021年历史峰值。目前,香港主板上市申请宗数已超200宗,涵盖制造业、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元领域,预计全年IPO数量将达90至100家,集资总额有望突破2000亿港元。

随着地缘政治格局演变,香港将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平台,2025年或重夺IPO集资额全球榜首。

这离不开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后,证监会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激活香港市场。2024年8月23日,港交所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市值门槛,同时下调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交易最低独立第三方投资额,并对第三方投资者的独立性做了重新规定。

政策之下,港交所在2024年有了回暖迹象。2024年,港股共70只新股IPO上市,上市新股数量与2023年持平。不过,2024年新股首发募集资金累计约876亿港元,远超2023年的463亿港元,同比增长89%,背后离不开大型IPO上市的拉动,如美的集团H股上市实际募资356亿港元,占全年IPO募资额的40.64%。

进入到2025年,这一复苏动能进一步强化。

政策方面持续发力。在2025年5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未来将不断深化市场开放,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推进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支持在港推出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的对港合作的各项举措。”

展望未来,如港交所CEO陈翊庭所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资本市场,这是内地的几个交易所及港交所多年耕耘的成果。接下来,需要把中国资本市场打造成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而在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中,几个交易所可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香江之畔的资本活水奔涌不息,期待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港交所敲响上市铜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