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15家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布局,首创12个专病专科大模型

访客 2025-07-28 15:20:35 54550
15家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布局,首创12个专病专科大模型摘要: 2025年的医疗大模型,有两个特点日益鲜明:一是大模型的专病专科化;二是参与医院数量的激增。据动脉网此前报道,截至202...

2025年的医疗大模型,有两个特点日益鲜明:一是大模型的专病专科化;二是参与医院数量的激增。

15家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布局,首创12个专病专科大模型

据动脉网此前报道,截至2025年4月30日,在国内排名前100的医院中,已有98家对外宣布完成了大模型部署,且已有33家医院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了55个垂类大模型。

专病专科大模型的到来预示着国内医疗大模型的应用已进入2.0阶段,由以往较为泛化的线上预问诊、生成式电子病历、院外患者随访管理等应用逐步深化,聚焦专病专科临床切实痛点。

专病专科大模型的训练开发需要触及医院多模态临床数据的内核,因此更需要医院的深度参与。而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让医院看见了低成本本地部署的希望,进一步激发了医院的参与热情……种种因素驱动之下,医院+专病专科大模型的浪潮开始席卷国内医疗AI产业。

而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动脉网发现,有多个全球/全国首个专病专科大模型接连发布,且其背后不乏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的身影。作为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单位,这些医院/机构往往代表着国内(某一科室/某一疾病)的最高诊疗水平,其参与开发的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足以成为行业风向标。因此,本文将聚焦由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参与开发的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力求从数量、领域、参与单位及推广方式等多维度绘制完整的产业图谱。

15家医院入局,开发出12个“首个”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

自2022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文,宣布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体医院至今,我国已有14个国家医学中心,由25家医院/机构承建。

图1:国家医学中心及建设医院名单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共有15家医院参与开发了27个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且有12个大模型(应用)为国内首个。例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福棠·百川”为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观心”则是我国首个深耕心血管专科领域的医疗大模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天枢”更是全球首个神经疾病大模型。12个首创,也从侧面展示了这些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的实力与行业影响力。

图2: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名单

图3:国家医学中心开发的首个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名单

从数量来看,目前拥有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数量最多的医院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共计5个,涉及领域包括儿童罕见病、脑出血、女性肿瘤、胰腺癌以及鼻窦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3个大模型(应用)数量位居第二,前者涉及心血管专科、心血管罕见病及消化内镜领域,后者所参与开发的大模型均与肿瘤相关,涉及泛纵隔肿瘤、肺癌两个病种。

图4: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并未透露专病专科大模型及应用数量,但有报道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曾透露华山感染已就“如何借助AI大模型推动发热待查等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及相关免疫致病机制的探究”与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基于本地知识库和多模态大模型算法开发的发热助手工具,便是其中之一。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还基于大模型技术构建了专病数据库,从而实现了专病CRF表全自动化信息提取与录入,以及院级全病程干预知识图谱的精准AI定位。

肿瘤大模型,成为主战场

从细分领域来看,涉及肿瘤的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数量最多,达到了6个;其次为儿科和心(脑)血管,分别有5个大模型(应用)涉及;再次为神经疾病,共有3个大模型(应用)涉及。

图5: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细分领域分布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儿科、心(脑)血管、神经疾病等多个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还进一步呈现出了细分趋势。

图6: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肿瘤大模型(应用)

具体而言,肿瘤领域的6款大模型涉及了女性肿瘤、胰腺癌、泛纵隔肿瘤、肺癌、肾脏肿瘤5大病种。并且,除通过智能问诊等实现的辅助诊疗外,肿瘤领域还出现了病理大模型和融合影像大模型的专病专科大模型。例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弱监督学习技术开发的“DeepGEM”,能够通过常规的HE染色病理切片图像预测肺癌患者的常见基因突变;其研发的“影像AI+甲基化液体活检”双引擎诊断系统(PulmoSeek Plus模型)则首次融合了临床数据、CT影像特征与血液cfDNA甲基化标志物,进而可检测5-10毫米的可疑结节,减少85%的良性结节患者非必要的手术创伤,并避免72%的恶性结节治疗延误风险。

图7: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儿科大模型(应用)

而儿科领域大模型跑马圈地的特征则更为明显。截至目前,5款儿科大模型(应用)均具备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科普教育等功能。但进一步来看,除“福棠·百川”与“小布医生”为儿科全科大模型外,其余3个儿科大模型均立足于不同的儿科细分领域。

其中,“福星”是国内首个儿童青少年肥胖AI大模型、“启智”是全球首个专注于儿童脑健康的AI大模型、“哪吒·灵童”则是国内首个聚焦儿科罕见病诊疗痛点的大模型。

细分化趋势同样蔓延至了心(脑)血管大模型领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脑瑞康”主攻脑出血赛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除发布心血管罕见病大模型外,更是发布了备受瞩目的国内首个心血管专科大模型——观心大模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在研的“融合昼夜节律多模态数据的冠心病介入术后风险精准预测医疗大模型技术研发”涉及冠心病,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则正在研发心肌病辅助诊疗大模型。

而除肿瘤、儿科以及心(脑)血管外,还有大模型(应用)涉及心理、皮肤、口腔、耳鼻喉、消化、感染、慢性肾病、影像(非特定疾病)等医疗细分领域。

院企合作开发,仍是主流

从合作模式来看,27个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中有12个采用了院企合作的开发方式,占据较大比重。

图8:院企联合开发的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

从合作数量来看,12个专病专科大模型(应用)中,神州医疗参与项目数量最多,达到了5个,而百川智能、安德医智、智慧眼、脑动极光、武田中国等企业亦与相关医院开展了合作。

企业的加入弥补了大多数医院缺乏兼具工程与医学能力复合型人才的缺憾,能有效赋能医院开展专病专科大模型的技术攻坚工作。在企业的强势助力下,诸多专病专科大模型也切实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医患对话秒转文字、病历一键生成、影像报告自动生成……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危急重症多、救治时效要求高、医生文书负担超负荷等痛点问题,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安德医智联合开发的神经系统疾病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天枢”,依托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可将门诊和病房的病历书写时间平均缩短70%以上。

不仅如此,基于高质量真实世界医疗数据和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专科权威专家的临床经验,“天枢”深度融合安德医智自研影像大模型与多种开源语言大模型,依托华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构建,全面适配昇腾算力平台,实现从精准影像识别到智能诊疗决策的综合能力跃升,构建了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的智能协同系统,可适用于门急诊、住院等多种临床场景。

此外,为使诊疗决策更贴近真实临床逻辑,在安德医智的支持下,通过知识蒸馏训练等手段,“天枢”具备专家级的诊断能力。并且,“天枢”大模型可自动提取90%质控上报信息,显著提升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规范化水平。针对AI大模型常见的“幻觉”问题,系统引入多模态数据交叉验证机制,并对神经疾病相关知识库与指南实时索引,从而确保每一项决策均有完整、可溯源的证据链条,进而全面提升神经疾病AI诊疗的可信度与安全性。

同样在解决幻觉问题上发力的,还有神州医疗。以其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发的全球首个专注于儿童脑健康的AI大模型“启智”为例。结合检索增强技术和语义相似度重排策略,“启智”有效解决了幻觉问题,进而确保了回答的可信度与专业性。

同时,针对通用大模型在儿童脑健康场景中适配性差等问题,“启智”还整合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脑健康领域的临床经验与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融合循证医学指南与共识,基于神州医疗的双引擎多模态技术,通过知识库构建、模型微调、提示词工程等手段提升大模型临床应用效果,为多端多场景儿童脑疾病防治和心智促进提供技术支撑。

从项目进展来看,27个专病专科大模型中至少有15个已经或即将进入应用阶段。

这些专病专科大模型,有些将接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协作网,深化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联合神州医疗开发的“哪吒·灵童”儿童罕见病大模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联合百川智能等开发的“福棠·百川”;有些则预计将通过相关“筛查防控系统”快速落地应用。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神州医疗开发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大模型“福星”,其强调在家庭、社区、学校协作网络下对儿童青少年开展肥胖防控筛查与智能化干预。

而在尚未进入临床大规模应用的在研项目中,亦有数个项目宣布即将进入临床应用或即将加速产业化。随着越来越多专病专科大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大规模应用,国内专病专科大模型必将直击痛点,真正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赋能。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