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科技巨头开始“All in”了

外卖大战的战火转移到人形机器人赛道了。
具身智能融资不断加速。继美团在近一个月内密集投资它石智航、星海图后,京东领投人形机器人赛道两大头部玩家众擎机器人与千寻智能。2025年下半年,科技巨头在机器人赛道的押注已呈“白热化”。
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是科技巨头们对“未来”的集体反思,在政策、技术、场景合力下,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的速度超乎此前预期。而当人口红利消退、服务场景升级,谁能率先用机器人重构成本结构,谁就能在万亿市场中卡位成功。
那么,在资本与产业的“狂飙”中,机器人能否像电动车一样,在中国产业链的助推下实现全面爆发?这个“电动车时刻”又存在于多久的未来?
即时零售与互联网大战的尽头是机器人?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之后,即时零售赛道持续烧钱补贴能撑多久已经不再是市场焦点。而科技,成了这场“外卖二番战”下半场的一个出口。
事实上,对于价格战的利弊,三大巨头都想得很清楚。在迎接挑战的同时,平台早已把“赢得新十年”的希望放在了AI+机器人上面。
天眼查显示,美团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投资的机器人及相关企业已经达到了30家。近期外卖大战爆发后,美团更是频频出手,7月初连续领投了它石智航、星海图两家公司的融资。
图源:天眼查
像美团这样的产业巨头投资的目标,肯定还是创新自身业务。早在2021年的财报上,王兴就提出,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化的硬件很重要,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各种先进技术的驱动下,生活服务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也是即时零售巨头的共识。京东同样将机器人领域视为关键战场,采用“投资+自研”双轨并行策略,核心目标在于强化自身业务竞争力并构建产业生态。
对外投资方面,京东布局了千寻智能、智元机器人、众擎机器人、橡鹿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而京东的动作远不止于投资。今年3月,公司已专门成立具身智能部门,并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领衔。同时,内部多个团队正聚焦该领域的前沿研发。据知情人士透露,人工智能、自动化及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京东内部优先级很高。
京东与美团的竞争,仅是科技巨头争夺人形机器人入场券的一个缩影。放眼整个具身智能赛道,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网易等巨头同样动作频频。比如,腾讯、阿里、蚂蚁集团投资了宇树科技、钛虎机器人等企业。
资本层面,人形机器人企业正加速融资进程。科技巨头都看到了清晰的未来:随着人口红利减弱和服务场景升级,AI+机器人将成为优化成本、开拓万亿市场的关键。
巨头的扎堆入场与真金白银的投入,也意味着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与竞争将日益激烈,最终将由胜利者书写未来产业格局。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变革的影响不局限于科技赛道,而是即将颠覆整个工业与社会。
巨头VS创企,谁将创造更多时代红利?
人形机器人未来必然成为新型工业革命浪潮的核心驱动。近日,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机器人正在重塑中国的制造业,随着它们变得更智能、更协作、更实惠,未来将对社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与电动车产业相比,机器人产业的爆发节奏可能更快。电动车产业链整合耗时十余年,而机器人产业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与资本催化,有望更快完成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应用的跨越。
7月以来,人形机器人公司在资本层面加速储备弹药,在市场层面也接连拿下大单。
一方面,宇树科技近期启动IPO,越疆科技宣布配售新股募资超10亿港元,以加速技术研发深化与全球市场扩张步伐。另一方面,智元、宇树合力拿下中国移动旗下公司1.2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而仅仅相隔一周,优必选就刷新了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最大订单的记录。
显而易见,人形机器人正在加快推进产业化,下一阶段必然伴随着一场应用生态的突围战。而在这场突围战中,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行业格局有两种可能。
几率比较高的一种可能是,科技巨头“买”下赛道,行业加速进入多强格局。
无需赘言,科技巨头在资本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具备巨大优势。像京东、美团完全可以通过并购机器人创业公司完成生态版图,然后通过内部业务场景应用消化高昂研发成本,并通过运营效率提升验证机器人价值。
比如,美团已经在探索融合人形机器人的新一代即时零售商业模式了。2024年9月,美团与银河通用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在线下零售、智慧货仓、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独立的机器人公司没有了突围的希望。恰恰相反,第二条可能的路径就是,机器人创业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优势和前瞻性布局,抢占利基市场,再不断扩大基本盘。
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仍处于早期阶段。对此,瑞银证券中国工业分析师王斐丽近日指出,即便是搬箱子这类被视为最先落地场景的简单任务,当前机器人的表现也只能达到人的效率的30%左右。目前还是很难判断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此前也表示,“如果顺利的话,到明年或后年,一些基础的服务业或工业应用将基本可以推广起来,但家用机器人可能会稍微慢一点,因为家用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需要的技术相对更成熟。”
这种产业节奏差异,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战略窗口期。不少机器人创业公司都在通过前瞻性布局工业领域,积累客户资源与技术壁垒,并争夺定义产品的话语权。比如,千寻智能聚焦工业巡检等垂直场景,通过差异化技术验证实现价值定义;优必选推出的可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Walker S2,计划年内交付500台投入智能制造,展现相关场景的规模化潜力。
图:Walker S2
在技术成熟后,这些创业公司也有希望以点带面拓展服务场景,复制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垂直突破路径。
无论如何,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关键节点已经到来。据美银分析师预测,人形机器人在十年内迎来多行业应用爆发期。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00万台,到2060年,人形机器人总保有量将达到30亿台,相当于届时人均拥有0.3台机器人。
“人人都有机器人”的时代并不遥远。而作为时代的焦点,人形机器人赛道诞生下一个“苹果公司”或者“特斯拉”,完全有可能。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