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港股18A最强基石阵容!维立志博今日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访客 2025-07-25 17:05:41 17317
港股18A最强基石阵容!维立志博今日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摘要: 出品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语叔编辑 | 闪电美编 | 邢静审核 | 颂文资本市场上所有投资人,一直都在寻找“好公司”...

港股18A最强基石阵容!维立志博今日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语叔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资本市场上所有投资人,一直都在寻找“好公司”。

从股神巴菲特到街边喝着咖啡炒股的老大爷,谈及寻找好公司时,个个都有方法论。但真正从科学角度来讲,资本市场要寻找一家好公司是有真正科学的解释的。

资本市场对于好公司的认定有很多条件,比如企业的竞争力和壁垒强弱,亦或者企业是否加大且不断进行科研投入以保证竞争力,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盈利等等。

但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太专业,弄得股民一头雾水,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流派。

然而,资深投资者其实对此有自己的辨别方法,那就是跟着机构走。

毕竟作为专业投资的基金公司和券商,如果在企业上市之前就作为基石投资者且长期持有,那就说明他们认为,这家公司是一家“好公司”。

今日,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立志博")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9887.HK。据悉,维立志博此次全球发售约3686万股股份(不含绿鞋),发售价为每股35港元,每手100股。其中散户认购倍数达3494.8倍,创造了港股18A医疗创新板块的历史最高纪录;机构认购高达40.8倍,创过去四年港股18A医疗创新板块的历史新高*。

维立志博此次IPO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香港),引入基石投资者9家,合共认购6900万美元(约5.42亿港元),包括正心谷资本、高毅、OrbiMed、TruMed、腾讯、易方达、睿远、SAGE和汉康资本。基石投资者名单集结多家头部医疗专业基金及长线机构,释放出专业资本对其创新药管线及商业化潜力的强烈信心。

1、港股18A最优基石清单

今年以来,港股18A板块呈现复苏态势。据Wind数据,2024年至今港股18A新股基石投资者中,市场化专业医疗基金占比超65%,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显示出机构更倾向于用真金白银押注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标的。

维立志博恰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

维立志博披露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中,既有国际知名医疗专业基金比如OrbiMed和SAGE,也包含国内头部公募基金易方达。既包括活跃香港二级市场的创新药投资基金TruMed,更不乏高毅、睿远、腾讯投资等长线价值的国内头部著名私募基金。此外,还有老股东著名医药专业投资基金正心谷资本和汉康资本的加仓。如此基石阵容,在近期港股IPO中并不多见。

值得注意的是,名单里的“老朋友”尤为显眼。正心谷资本和汉康资本早期便已入场,始终以股东身份陪伴。这种“从0到1”的长期坚守,比短期财务投资更有说服力——它们不仅看好企业当下的技术储备,更押注其未来的成长曲线。当市场热议“机构更爱投后期成熟项目”时,维立志博的早期投资者用持续加注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真正稀缺的技术,值得耐心等待。

而在基石投资者中,市场化专业机构占比尤为突出。正心谷资本风险合伙人徐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去“赌”一个新药的成功率,肯定不是正确的投资思路。这时候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公司,就需要去考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看它有没有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这一标准,恰是维立志博的“加分项”。这意味着在专业投资人眼中,这家企业的吸引力,最终落脚在“技术稀缺性”这个关键词上。

实际上,维立志博的核心产品LBL-024,正是这种稀缺性的具象化。

作为全球首款已处于关键性临床阶段的靶向4-1BB的分子,它的技术独占性在行业里堪称独一份。

4-1BB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热门靶点,但此前国际药企如BMS、辉瑞的相关研发因肝毒性或疗效不足相继折戟,维立志博却通过双抗设计实现了4-1BB的条件性激活——既避免了肝脏毒性,又保留了强效抗肿瘤活性。

这一技术突破,让LBL-024从众多在研药物中脱颖而出,也让专业机构看到了差异化竞争的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这种技术稀缺性已开始转化为临床价值。目前LBL-024正针对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EP-NEC)、小细胞肺癌等多个实体瘤开展研究,其Ⅱ期临床数据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年10月,它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次月,又获美国FDA孤儿药认定。这些来自全球监管层面的认可,不仅验证了产品的全球开发潜力,更成为资本判断其商业化前景的重要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维立志博由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联席保荐。据统计,大摩近三年保荐的港股18A项目上市后6个月破发率不足10%,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其保荐背书为维立志博的市场表现注入了支撑力。

当投资机构将“基石”身份印在维立志博的招股书上,本质上是在用资本投票:在生物科技行业回归技术为王的当下,一家企业能否被长期看好,核心在于是否拥有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2、稀缺技术筑牢防火墙

机构投资者聚焦的核心逻辑,在于维立志博产品的技术独占性与市场潜力。

目前维立志博的管线呈现"1+3+N"格局:1款核心产品(LBL-024)、3款主要产品(LBL-034、LBL-033、LBL-007)及10款高潜力创新候选药,覆盖双抗、ADC、融合蛋白等多技术路径。

维立志博围绕IO2.0(肿瘤免疫2.0)、TCE(T细胞衔接器)及ADC(抗体偶联药物)三大领域的深耕,不仅展现了对全球癌症治疗趋势的精准把握,更以扎实的临床数据和差异化管线,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在IO2.0领域的突破,以核心产品LBL-024为代表。这款全球首个进入注册临床阶段的PD-L1/4-1BB双特异性抗体,通过高亲和力靶向PD-L1(阻断免疫抑制)与低亲和力激活4-1BB(增强T细胞活性)的巧妙组合设计,平衡了疗效与安全性。

在针对晚期EP-NEC的临床研究中,LBL-024联合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5.0%,疾病控制率(DCR)为92.3%;15mg/kg的剂量组,患者ORR为83.3%,DCR达100%。远超历史数据中单纯化疗的ORR(30%-55%)。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该罕见癌种的治疗空白,更有望推动4-1BB成为继PD-1/L1、CTLA-4、LAG3后,全球第四个成药的免疫检查点。

作为针对EP-NEC的创新疗法,这款药已获中国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及美国FDA孤儿药资格,其临床进度领先全球竞品至少18个月。

而在TCE技术平台,维立志博同样走在全球前列。

其自主开发的LeadsBody™平台,通过2:1非对称结构设计,通过精准的空间位阻分子结构设计,做到只在肿瘤微环境中条件激活,成功解决了传统TCE脱靶毒性高、疗效受限的痛点。

以主要产品LBL-034(GPRC5D/CD3双抗)为例,作为全球临床进度第二的GPRC5D靶向TCE,其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剂量为200μg/kg及以上时,客观缓解率为77.8%;且剂量为400μg/kg、800μg/kg时,客观缓解率达到80%-90%,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或更深程度缓解(≥VGPR)疗效比率分别为61.1%、100%。相比之下,迄今为止唯一获批的靶向GPRC5D的双特异性抗体TALVEY®(塔奎妥单抗)的公开临床数据显示,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剂量为800μg/kg时,客观缓解率为64%,≥VGPR疗效的比率为52%。

此外,公司有多款实体瘤TCE产品目前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包括LBL-054(CDH17/CD3)用于胃肠道实体瘤,另一款LBL-033(MUC16/CD3双抗)则跻身全球仅有的两款进入临床的MUC16靶向TCE,为卵巢癌等妇科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另外,在ADC领域,尽管起步稍晚,维立志博却凭借高效的研发体系实现后发先至。其布局的LBL-054-ADC(CDH17-TOP1i)、LBL-058(DLL3/CD3 ADC)等多款候选药,覆盖胃肠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多个未满足需求的适应症。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从靶标选择到提交IND仅需3年,较行业平均的5~6年显著提速,这种快而准的研发能力,正推动其研发管线快速向临床阶段推进。

商业化层面,公司计划采用“自研+合作”模式,既通过自有团队覆盖核心医院,亦与跨国药企探讨海外权益授权,这种双轮驱动策略在同类企业中已获验证。

3、小适应症切入,大适应症爆发

维立志博核心产品LBL-024并未急于布局肺癌、胃癌等大适应症,而是瞄准了全球尚无获批疗法的EP-NEC。这一小适应症切入的路径,既暗藏商业化突围的智慧,也为未来大适应症拓展埋下了关键伏笔。

实际上,选择EP-NEC作为首发适应症,维立志博的考量直指快速商业化。

根据招股书,EP-NEC是一类罕见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范围内除化疗外尚无获批靶向或免疫疗法,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仅10-13个月,治疗需求几近空白。

而LBL-024作为全球首个进入注册临床阶段的4-1BB靶向双抗,在针对后线EP-NEC的单药I/Ⅱ期试验中,疗效远超普通化疗效果。

基于此,公司已启动单臂注册临床,计划2026年第三季度向NMPA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若顺利获批,将填补该领域全球空白,快速形成商业化现金流。

这种以小带大的策略,本质是为大适应症拓展积累资金与信心。招股书披露,公司本次IPO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核心产品的临床开发,其中LBL-024的适应症拓展是关键方向。

而EP-NEC的小而精选择,恰恰为后续大适应症推进提供了时间窗口。以小细胞肺癌(SCLC)为例,这一同样属于神经内分泌癌的大适应症,2024年中国患者约16.8万例,全球约39.37万例,市场规模分别为27.6亿元人民币和47.6亿美元。

LBL-024在SCLC的Ib/Ⅱ期试验中已展现强劲疗效,显著优于现有疗法。随着上市后资金注入,公司可加速推进SCLC、非小细胞肺癌等大适应症的临床,将LBL-024从填补空白的孤儿药升级为覆盖多癌种的重磅产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财务状况与临床节奏的精准匹配。其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高于行业均值,2024年研发开支18.57亿元,核心产品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8.8%。

截至2025年3月,公司现金及等价物达4.31亿元,按当前现金消耗率计算,可支撑至2026年下半年,与LBL-024的BLA提交节点(2026年Q3)形成完美衔接。

这意味着,当首个适应症商业化落地时,公司不仅能获得现金流,更能凭借上市平台的融资能力,为大适应症的多中心Ⅲ期试验、国际多中心布局提供充足弹药。

放在2025全球肿瘤免疫治疗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美元的大背景下,维立志博的选择更显战略眼光。

EP-NEC的首战告捷,既是对其技术平台的临床验证,也为后续管线(如LBL-034、LBL-033等)的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快速商业化路径。

当LBL-024在SCLC等大适应症中持续释放数据,其市场价值或将迎来指数级重估——从填补空白的“小众明星”,成长为覆盖多癌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免疫治疗基石药物。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截至目前,LBL-024在胆道癌(BTC)、卵巢癌(OC)、非小细胞肺癌(NSCLC)、食管鳞癌(ESCC)、肝癌(HCC)和胃癌(GC)等,均已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4、结语

目前看,在创新药研发成本与回报的平衡木上,维立志博用EP-NEC的精准选择,为自己赢得了商业化的先手棋;而上市后的资金加持与大适应症的临床潜力,则为这枚棋子铺就了更广阔的棋盘。

当首个BLA提交的钟声敲响,这家以“全球肿瘤免疫领导者”为愿景的企业,或许正站在价值跃升的起点。

实际上,在18A板块去泡沫化的当下,维立志博凭借全球首创的4-1BB双抗、TCE技术平台,正成为专业机构眼中的优质标的,也就是资本市场真正的好公司。

*不包括交易规模低于5000美金的项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