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技术与生态双成熟,万亿场景正打开:机器人产业迎来“觉醒时刻”

访客 2025-07-17 11:07:00 50019
技术与生态双成熟,万亿场景正打开:机器人产业迎来“觉醒时刻”摘要: 从跳舞机器人到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机器人足球赛,现在的机器人功能开始愈发地表现出多元的一面。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工业机...

技术与生态双成熟,万亿场景正打开:机器人产业迎来“觉醒时刻”


从跳舞机器人到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机器人足球赛,现在的机器人功能开始愈发地表现出多元的一面。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位,今年上半年出口继续增长61.5%。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国内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现存量达36.35万家,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达45.68%。从国标行业分布来看,超3成相关企业归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注册量角度来看,今年上半年注册量达4.72万家,同比增长38.52%。无独有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今年宇树科技机器人的出货量相对于去年有明显的增长。

同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狂飙遥相呼应的是,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同样正在经历一场资本红利期。就在上周,极智嘉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企业H股IPO,也是年内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业 IPO。与此同时,云迹科技、埃斯顿、兆威机电、三花智控、石头科技、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及上海仙工智能科技等企业均已递交招股书。

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呈现出同频共振的景象。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企业开始研发出越来越多的适合不同场景的机器人,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出货量增加;另外一方面,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地为工业机器人企业注入力量,推动它们的快速发展。可以窥见的是,工业机器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技术开始逐渐成熟与完善

机器人出货量井喷的背后,更多地是机器人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根据北京商报社发布的《人形机器人进化论》报告显示,技术的突破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的动作边界,更可见、可感的动作和行为则让人形机器人屡次破圈。具体来看,包括软硬协同优化、故障自愈机制、长周期可靠性。以故障自愈机制为例,当关节过热或者传感器失效时,能够切换备用控制模式以保障任务连续性,这对实际应用至关重要。行业层面的隐形门槛,比如供应链深度绑定、专利布局密度以及标准化话语权,这些“暗线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否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

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我们才看到了北京亦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当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旗下“天工”以2小时40分42秒,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夺冠。获得第二、三名的“小顽童”“旋风小子”使用的则是被认为跑步姿势最好、最流畅的机器人松延动力N2。

技术突破的背后,其实是AI技术开始深入到多个场景,并且训练的结果。随着有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的崛起,机器人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执行”开始进化到现在的“决策”。比如,2025 年,搭载 DeepSeek 大模型的机器人已实现端茶倒水、快递分拣等动态任务,技术开源与成本优势吸引超 200 家国内厂商接入,构建起 “感知 - 决策 - 执行” 的全链条智能体系。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将会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机器人市场的火爆,恰恰是底层的技术开始逐渐完善的标志,更是有关机器人的基础设施愈发牢靠的真正体现。

产业链开始逐渐成为生态

机器人行业井喷式发展的背后,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整个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可以说,现在的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正是有了这样一个逐渐完整的生态的支撑,机器人产业才能实现大踏步地发展。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形成 3000 余家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杭州集聚云深处、强脑科技等 “杭州六小龙”,专攻四足机器人与灵巧手;深圳南山区 200 余家企业覆盖减速器、传感器、整机制造,本土供应链协同使新品研发周期缩短 30%。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中,中国企业占比达 35%,深圳 7 家企业入选,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产品的 “全链式” 创新,让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 “身体” 环节 63% 的份额。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

无论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软件产业链”上来看,还是以传感器、AI芯片为代表的“硬件产业链”来看,几乎都在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在这样一个大的生态之下,不断地通过强链、补链,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新的井喷发展期。比如,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将其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规划年产能达到100万台,并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基地。再比如,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借其六维力传感器技术进入了机器人核心供应链,并已与美的、比亚迪、华为等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同时,作为国内微型传动系统的龙头企业,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灵巧手”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悉,“灵巧手”拥有17个自由度,精度误差低于0.3度,寿命超过10年。

当这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开始逐渐形成,机器人的生产和供应将不再是一个难题。随着未来机器人工业的逐渐成熟与完善,特别是产业的集群效应开始形成,机器人产业或许将会迎来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期。

场景开始逐渐丰富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样,现在的机器人,不仅仅只是会跳舞,还会跑马拉松和踢足球。实际上,这还仅仅只是我们看到的一小部分。现在的机器人,业已深入到了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烹饪、清洁、物流配送、娱乐等领域里,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机器人,业已成为了诸多应用场景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说起现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机器人在传统场景当中的应用。拿传统的汽车制造为例,机器人的加入,同样成为了这一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新抓手。目前,优必选已经与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企业达成合作,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宣布与多家汽车公司合作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而优必选的产品——Walker S系列也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工业人形机器人。目前,Walker S系列已获得500多台来自多家电动汽车厂商的意向订单。

同时,小米汽车工厂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直接服务于生产线,实现关键生产工艺的100%自动化操作;北京奔驰车身二工厂共有625台工业机器人,连接自动化率与装配自动化率达到100%,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除了汽车制造之外,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同样还拓展到了医疗领域里。在GE医疗北京生产基地,手术机产品自动测试隧道的机器人可以基于自动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标定和位置校正及射线剂量测量,解决了射线安全及测试时间长等问题,实现了智能图像分析处理和质量判断,使得这条只有20人的产线效率等同于200—300人规模工厂,提升44%的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另外,在医疗康复领域里,我们同样也看到了机器人的身影。今年早些时候,位于上海的傅利叶参与打造的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落地浦东。2015年成立之初,傅利叶就选择了康复机器人作为起点,专注于轻量化康复外骨骼的研发,让残奥冠军姚芳重新站立起来;2020年起,傅利叶开始投入研发执行器;2021年,各种形态的本体机器人相继问世;2022年,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诞生;2023年,傅利叶正式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具备与成年人相似的外观结构设计和流畅的人机交互能力;2024年,第二代产品GR-2推出;2025年,开源数据集及开源机器人产品FourierN1相继推出,标志着傅利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迭代与开放决心。

随着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当中开始落地和应用,市场的需求同样将会增加,势必会带来机器人企业的新一轮增长,从而将会给机器人市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写在最后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产业链生态的逐渐形成,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正在迎来井喷期。或许,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当中开始出现机器人的身影,特别是随着机器人与行业应用藩篱的打破,它将会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以机器人为原点,传统产业将会迎来一波智能化的升级,人们的生活,同样将会发生一次改头换面的改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