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全娱乐生态驱动增长,从财报看阿里影业穿越周期的发展韧性

访客 2025-05-24 11:24:28 80224
全娱乐生态驱动增长,从财报看阿里影业穿越周期的发展韧性摘要: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深度回调之际,行业正面临穿越周期的重要命题。在影视公司普遍承压、业绩表现分化的行业背景下...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深度回调之际,行业正面临穿越周期的重要命题。

全娱乐生态驱动增长,从财报看阿里影业穿越周期的发展韧性

在影视公司普遍承压、业绩表现分化的行业背景下,阿里影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财报。2025财年,阿里影业实现收入人民币67.02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连续5年实现盈利,盈利人民币8.09亿元,同比增幅61%。

在文娱产业结构性变革的背景下,这份财报揭示了,中国文娱公司想要拥有穿越周期的成长力,必然要向“科技驱动的全文娱场景”进化。

内容引力+科技引擎持续稳固业务基本盘

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大考。2024年票房同比下滑23%,2025年电影备案数目减少。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影业实现了连续五年EBITA盈利,在周期波动中展示出经营韧性。

从其财报中,可以看出行业破局的关键路径——阿里影业以“内容+科技”重构了传统影视增长逻辑。

首先,内容精品化是核心引力。

当前,电影市场观影群体正在发生代际变迁,年轻观众对内容的要求已超越单纯娱乐,更追求剧情深度、情感共鸣和社会议题的探讨。

报告期内,阿里影业共参与出品、发行了《抓娃娃》《默杀》《封神第二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反响的标杆作品,现实、喜剧等多题材发力,自合制及主宣发能力持续攀升。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海报

同时,从储备片单看,阿里影业现阶段优质产能储备依然领跑行业,接下来仍然能保持稳定的高质量内容输出。当前,公司重点新片储备约40部,包括约20部自主研发与合制项目、约20部投资待映项目。业绩公告披露,《惊蛰无声》《东极岛》《群星闪耀时》等多部巨制影片将根据市场情况陆续上映或推进拍摄,同样题材丰富、类型多元。

持续投入头部创新制作,不断强化自合制及主宣发能力,证明阿里影业深度与广度并重,对内容的掌控力越来越强。

在此基础上,财报的另一个剖面,揭示了阿里影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科技赋能,打造内容升级的“超级引擎”。

影视行业正站在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从《流浪地球》到《哪吒2》,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工业基础正在变得更扎实。而在这场产业革新浪潮中,阿里影业全面发力AI、数字人、虚拟拍摄,成为领跑者。

在制作端,阿里影业在横店、周庄等地建设了4个虚拟拍摄影棚,并在电影《群星闪耀时》《根本停不下来》,剧集《师兄太稳健》等作品中投入使用,极大降低了影视项目的置景成本。

在产业下游宣发与商业化环节,阿里影业将灯塔AI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助力宣发提效,还推出5个全新数字人,实现了在代言、定制化合作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从虚拟拍摄到AI辅助宣发,阿里影业通过数字化基建推动文娱产业模式革新,夯实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基础,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缩小了中美影视技术的差距。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未来成长方向就是通过文化创新和新技术赋能,从而推动电影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而当内容加科技创造出更多优质IP,中国文娱产业未来波澜壮阔的商业蓝图才揭开一角。

线下演出与IP衍生业务成新增长极

2025年,文娱行业的竞争维度从单纯的内容竞争转向全娱乐场景运营。

泡泡玛特与《哪吒2》的联名盲盒“一吒难求”,布鲁克用经典影视动漫IP奥特曼创造一个百亿IPO。如此种种,让市场看到了,Z世代对文化消费的诉求已突破银幕边界,他们渴望通过多元场景与心仪IP建立情感连接。

同时也可以窥视到,未来,中国文娱产业势必要将内容与技术的成果,转化为覆盖线上线下、贯穿虚拟与现实的全方位体验。

阿里影业最新发布的财报,也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广阔前景。在过去整个财年里,大麦实现强劲增长,分部收入达到人民币20.57亿元。

这背后,是大麦领先的演出票务市场地位,不断加码内容投制,稳健的现场服务,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形成了一股合力。

演出票务市场,大麦是绝对龙头,平台已经拥有3亿的注册用户,是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全品类一站式娱乐票务平台。通过为中国几乎所有大型演唱会提供票务服务,大麦连续两年创下了交易总额(GMV)高速增长的纪录。

内容投制方面,大麦加速演出内容生态布局,形成了Mailive、当然有戏、虾米音乐娱乐、艺展鸿图、酷小麦、好戏连台六大内容厂牌矩阵,财年内,投资与制作演唱会、音乐节、话剧、展览、脱口秀等演出IP超120个。

演出现场服务领域,大麦交付了超3800场大型项目,实现了演出现场安全稳定、零事故,赢得了合作伙伴的赞誉。

通过好内容和好服务,大麦成功吸引更多用户走进现场娱乐,不断完善“买票上大麦”用户心智。而与此同时,阿里影业的IP衍生业务,也进一步打开了文娱产业的想象空间。

财报显示,2025财年,IP衍生业务营收14.33亿,同比增长73%,其中阿里鱼因授权IP商品零售额大幅增长,带动阿里鱼收入同比增幅超90%。此外,阿里影业旗下潮玩品牌锦鲤拿趣将潮玩IP与多个影剧综结合,打造了风格各异的潮玩产品,实现了内容与用户的进一步深度连接。

淘宝天猫玩具潮玩负责人曾经预判,国内的体量,可以再跑出3-10家上市公司,包括卡牌、盲盒、积木、谷子等领域。而手握内容版权的影视公司,无疑站在了产业价值链上游,有望从谷子经济的浪潮中持续受益。

可以看见,凭借强大的IP矩阵以及与淘宝、天猫的深度链接,阿里影业IP衍生业务在业内的先发优势已非常显著,并已经成为重要动力引擎,为集团长线增长提供稳定支撑。

总之,阿里影业旗下大麦和IP衍生业务的出色表现充分说明,体验消费和谷子经济,正在成为文娱产业增长的两大关键词,而阿里影业更名大麦娱乐,也将加速多元业务的进一步成长。

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二日,阿里影业宣布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以“娱乐和AI”为核心战略,再次出发,打造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

从单一电影业务,到电影、演出、IP商业衍生、剧集的多元业务拓展,阿里影业以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逐步完成了线下娱乐内容、消费场景、产品平台的全面建设,并形成了多元稳定的增长引擎,为面向以现实娱乐为核心赛道的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业务布局叠加核心战略的升级,阿里影业走出了一条逆势增长之路,未来随着业务赛道的进一步扩大,公司有望进入估值与业绩双击的新阶段,其作为中国文娱产业领军者的成长空间也将被长期看好。

来源:港股研究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