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狠活”井喷,这座小城凭什么?

从书架走向货架,最能看出底蕴是否够威够力!
这一幕,在全国各地上演。
不止是出了六小龙的杭州,南方二三线小城,或许更是潜力股。
媒体报道,日前,有关部门发布数据:
从2006年1月至2025年2月,近20年间,湖南省株洲市专利转化总量达8214件;其中2024年,株洲市专利转化总量达1402件,其中转让1351件,占全省总量的 11.06%,位居全省第二位。
数据好看!
但细细琢磨,味道更浓:
2024年全年的专利转化总量占了20年间的17%,接近五分之一的量级。
这意味着:
这一年,株洲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出现了井喷。
为何会井喷?
源于科创土壤的肥力厚积薄发,让果实发生质变。
随意翻看数据发布前后几日的株洲报道,就会看到各种科技创新带来的独特的“首发经济”利好:
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在湖南股权交易所挂牌,其中就有株洲在校大学生所创办的雾净科技,20个大学生就申请了20余项专利,还研发了全球首个小空间域的全自动灭火设备。
全球首台矿用混动挖机关键部件全靠株洲造,株洲齿轮有限公司的高速电驱回转系统,让挖机的传动效率从不足50%飙升到90%以上。
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漂浮式海上风电组装上“株洲芯”,造火车的中车株洲所已经不满足于陆地,开始为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持续输出向深海挺进的关键“动力”……
专利井喷、“首发”井喷,而且向全国乃至全球溢出,株洲做对了什么?
让整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变成了创业热情,也让这个湖南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触角链接到了全球。
正如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冯江华所言:“株洲海洋装备产业,通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溢出,同时也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
事实上,株洲的科创力量正在方方面面实现溢出。
要落地场景?
和杭州立足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高科技不同,株洲可以“吃老本”。
在全部的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株洲拥有37个。
每一个科技成果,都可能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厂房里实现从书架走向货架、走向世界。
实验田就在家门口,就是这么便利。
要科创力量?
和杭州“六小龙”自力更生的打法不同,株洲让“老本”不断增值。
这座老工业城市中,“厂所结合”(一个主机厂加一个研究单位),让科技创新和转换有了70余年无缝对接的经验积累。
再配合上株洲高校的科研新锐、职教城里庞大的技术人才储备和活跃的脑洞,也就达成了科技创新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为生产服务的全链条“株洲闭环”。
这种溢出没有止步于大厂,民营企业、初创团队也在这个土壤肥力中获益匪浅:
株洲的联诚轨道,依托株洲轨道交通集群长期和打配合的积累,成功在西门子近乎苛刻的审核标准下,拿下诸多订单。
株洲大学生们,依托有关部门提供的社会实践便利,走进厂房、发现需求,结合自身专长,一个自动灭火就解决企业诸多烦恼……
为今之计,如何让科创土壤肥力更好的培育更多的硕果?
无他,打破门户之见,把自己的疑难杂症说出来,让更多有志青年对症下药。
有关部门收集起来,带着专家、创业者到企业实地深挖。
有关企业打开大门,让更多的技术精英一起来找问题、想办法、提效率。
一个微小的创新或许只能赚几万元,但无数个微小的创新就能变成颠覆式创新,而其可能带来的价值也将是指数级飙升……
科创之力,就是创业之力、更是机遇之门!
大城市太挤,竞争太烈,创业资源多却抢到稀缺。
反而,株洲这样的二三线小城却能从容溢出,有志之士不妨速来。
刊载于《株洲日报》2025年5月19日“天台时评”版,刊载时有删节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