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丰田财报发布 净利润比中国车企前十累计还多

访客 2025-05-14 17:20:20 58221
丰田财报发布 净利润比中国车企前十累计还多摘要: 都知道丰田的成本管理很厉害,但没想到能夸张到这个程度,光说财报上的数据可能没那么直观,那咱们换个角度聊聊。2024财年(...

丰田财报发布 净利润比中国车企前十累计还多

都知道丰田的成本管理很厉害,但没想到能夸张到这个程度,光说财报上的数据可能没那么直观,那咱们换个角度聊聊。

2024财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丰田汽车净利润约为4.8万亿日元,相当于12家中国上市车企利润总和的1.94倍;现金储备达8.98万亿日元,相当于大众、宝马、戴姆勒三家德系巨头现金总和的1.8倍。

与其体量接近的大众集团,2024年总销量大约在900万辆,利润(税后)不到丰田汽车的一半,再加上奔驰、宝马的利润总和,勉强跟丰田打个平手。在网络上声量渐弱的丰田,再次用一份财报让很多人认清了差距,真是应了那个热梗:“你笑丰田不领先,丰田笑你不赚钱”。

5月8日,丰田汽车发布了从2024年4月1日到2025年3月31日的财报数据,数据显示,2024财年丰田汽车销量达到1011.1万辆,同比下滑0.7%;其中丰田品牌和雷克萨斯品牌的销量之和达到1002.74万辆;实现营业收入48.0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万亿元),同比增长6.5%。

净利润为4.77万亿日元(约人民币2364亿元),上一财年是4.94万亿日元(约人民币2470亿元),同比下滑3.6%,这项数据略等于6个比亚迪的体量。

没错,高达10%左右的利润,这还是处于下滑的状态丰田,要知道不少国内企业就算有着两位数的上涨,也达不到5%的利润率。相比大众同期的5.7%,特斯拉同期的7.2%,丰田两位数的利润率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那么丰田的下滑源自何处呢?

首先,丰田向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在内的“人才培养以及在BEV、氢燃料、软件等”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投入了7450亿日元。其次是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日本本土市场营业利润减少了3275亿日元;北美市场营业利润暴跌4205亿日元;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合资公司承压明显,中国市场营业利润也缩水1148亿日元。

日本本土贡献了丰田全球利润的约65%,这部分数据不仅包含了丰田汽车在日本本土的销售、金融等利润,还包含了在日生产出口海外车辆的毛利。美国是日本五大车企的最大市场,2024年,美国市场贡献了丰田全球销量的23%,贡献了日产销量的28%,而斯巴鲁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则占到了71%。去年,日本车企在美国销售了约590万辆汽车。

如果出口美国受阻,将对丰田利润造成重大影响。财报指出,公司初步计入4月和5月美国关税将导致其营业利润损失1800亿日元(约人民币90亿元)。

对于认可传统日系车品质、理念的消费者来说,这两年的市场环境可谓一片大好。此前一直羡慕国外的日系车“物美价廉”,如今也迎来了两极反转,如果拿着如今国内日系家用车的价格给老外看看,估计会把他们羡慕坏了。

这两年北美或澳洲市场的日系车价格上扬明显,二手丰田更是坚挺,折旧速度几乎可以当作理财产品看待。当然,上述国家的人工成本、使用习惯等方面与国内有着较大区别,但国内汉兰达、ES等“硬通货”降价成这样也换不来销量猛增,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2024财年,丰田在华公司营业利润为1827亿日元,同比下降6.6%;合资公司权益法收益为1069亿日元,同比下降60.3%。新能源渗透率导致的市场结构错配,是利润下滑的核心成因。

对此,丰田也拿出了多项“史无前例”的措施,来改变在中国市场的局面。此前,丰田中国曾用五个“更中国”,来描述丰田在中国的变革。其中包含更中国的管理、研发体系、更中国的产品、更中国的供应链销售体系与更中国的事业体系。

5月12日,日本三大车商4月在华新车销量出炉。丰田汽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加20.8%至14.28万辆,连续3个月同比上升。本田和日产汽车销量分别连续15个月和13个月同比下滑,其中,本田4月在华销量减少40.8%至43,689辆,日产减少15.7%至46,295辆。

至于马自达、斯巴鲁、铃木、三菱,在华的前景只能用堪忧形容,后者只能靠着平行进口出现在国内市场。曾经的日系高端三驾马车,讴歌早已正式退出,英菲尼迪也辉煌不再,如今也只剩“以价换量”的雷克萨斯相对保持平稳。

铂智3X的推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丰田推进新能源的压力,10-15万的价格区间“摸准了脉”,3月16日启动交付以来,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万辆,待交付订单更达1.2万台。而在这方面,同期上市的本田S7/P7就有些尴尬了,起初售价25.99万起,一个月后再官方降价6万,如今销量仅徘徊在二三位数之间。

也就是日产新出的N7看起来有些实力,能够与丰田在纯电领域比试一番,但前者在燃油车领域的低迷又无好转,单月4万多辆的成绩,还不如巅峰期轩逸一款车型的销量多。所以一段时间内丰田在中国市场一家独大,肯定是必然结果。

对于丰田的高利润,有些人的角度在于精益生产的成功之道,有些人则认为其产品还有让利空间。但无论如何,曾经日系的三足鼎立之势已不复存在,并且国内日系车的目标群体,相对来说不会“跳出圈”去选择,若是也发生了“马太效应”,那么丰田今年的数据恐怕会更漂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