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虚胖”雅迪:全球第一“大而不强”

访客 2025-05-12 17:30:30 43552
“虚胖”雅迪:全球第一“大而不强”摘要: 在电动两轮车的江湖里,雅迪已做“大哥”好多年-------2023 年底,雅迪在国内的分销网络几乎覆盖全部行政区域,销...

在电动两轮车的江湖里,雅迪已做“大哥”好多年-------

“虚胖”雅迪:全球第一“大而不强”

2023 年底,雅迪在国内的分销网络几乎覆盖全部行政区域,销售网点超过40000 个,此外,在欧洲、东南亚、南美及中美洲超过 90 个国家建立分销渠道。

2024年12月,弗若斯特沙利文官方认证,雅迪电动两轮车连续八年全球销量第一,累计销量突破一亿台。

然而,“大哥”却患上“虚胖”。雅迪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利润双双断崖式下滑,引得市场一片唏嘘之声-------

上市最早、网点最多、覆盖最广、卖得最好的雅迪,到底怎么了?“第一”这么多,24年财报数据咋这么难看?

业绩下滑的尴尬|

我们拉长时间线来看。2019年电动两轮车《新国标》实行后,换购政策激发市场需求。雅迪抓住这一市场红利,2020年销量突破1080万辆,2021年实现1386.28万辆,同比增长28.3%。但是,2022年1401.02万辆的销量、同比1.1%的增速,凸显增长乏力。2023年销量反弹到1652.15万辆,尽管有17.9%的同比增长,但在新国标红利期进入尾声,电动两轮车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也需要保持审慎。

2024年雅迪以1302万辆的销量呈现急转直下,比2023年、2022年、2021年分别少卖出350.1万辆、98.97万辆、84.23万辆,回到了2021年以前的销量水平。

销量的下滑带来了营收和净利润的下降,2024年雅迪营收282.36亿元,同比下降18.77%,而净利润更是同比腰斩式下降51.81%至12.72亿元。

回看雅迪2016年上市以来历年的财报,如此惨淡业绩令人扼腕叹息,要知道,2017年至2023年的七年中,其营收增长最高达到61.76%,最低也有11.92%。净利润除了2017年微降5.84%外,其余年份也都保持了最低6.74%、最高88.58%的增长。

事实上,这几年雅迪乃至电动两轮车的发展,均离不开2019新国标带来的市场红利,随着过渡期和换购期基本结束,雅迪的优势不断被削弱。

渠道的惊人扩张也是雅迪登顶的关键因素。2020年至2023年雅迪销售网点分别为17000个、28000个、32000个、40000个,当繁华的城市和偏远的乡村随处可见雅迪招牌时,亦表明没有多少增量市场了。

此外,低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抢占下沉市场的杀手锏,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这把杀手锏正在成为“双刃剑”。雅迪2014年至2022年平均售价在1118元至1429年,2024年电动自行车和踏板车均价分别为1347元和1804元。这一“亲民”价格影响到了盈利能力。

雅迪虽极力布局高端化路线,但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显示,7000元以上的两轮电动车市场中,雅迪的市场份额仅为4.1%,而九号和小牛市占率分别为51.7%和43.8%。撕掉“中低端”的标签,雅迪很难。

以上多个因素叠加,导致雅迪销售、营收、净利同时下滑。铺了这么大的“摊子”,顶着“全球第一”的“桂冠”,雅迪却陷进了泥潭。

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至此?

大而不强的三个命门 |

从产品力来看,作为电动两轮车的行业龙头企业,早在2020年,雅迪针对用户最为重视的安全性、续航能力等问题,推出冠能系列,主打“长续航”这张牌。

几年中,雅迪首创石墨烯电池专利技术,提升续航水平。2024年又推出冠能6代搭载TTFAR 6.0长续航系统,宣称续航里程突破200公里。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两轮电动车行业已经迈入了深度智能化时代。把续航做的风生水起的雅迪,如同面临一次大考。

据雅迪官网介绍,产品已经具备上车智能感应解锁、离车上锁,GPS定位、异动报警、电子围栏、车辆报失、个性音效等智能能力。但是在两轮电动车智能化功能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以上这些只能是产品的智能刚需标配,属于“入门级”水平。

相比之下,脱胎于小米生态链的九号,一开始就从“智能短交通”强势切入赛道,在“智能化、年轻化、高端化”布局方面多点开花,持续推出EVA、MIX、C、F2z、110等多款新产品,特别是旗舰车型E300P MK2,凭借 5.69 秒的零百加速和创新自研的 X1000 控制器,引领智能电摩发展。

谁的产品更“智能”,谁就更有竞争力。

九号2025Q1财报显示, 电动两轮车实现收入28.62 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销量 100.38 万辆,同比增长141%,大幅超过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雅迪主打的“长续航”不断遭到质疑,315晚会点名、平台投诉使这一金字招牌蒙尘不少。鲁大师2025年Q1季度电动两轮车续航达成率排行榜中,雅迪也只排第六。

续航的长板优势,遇到挑战;智能化的短板补足,道阻且长,雅迪的产品力在续航和智能化两个领域,都在承压。

再看雅迪的渠道力,雅迪的渠道拓展能力,在业内有目共睹。但是,密集的渠道布局正在暴露出问题。

当前,雅迪的销售网点已经渗透到了下沉市场。一条街上有几家雅迪门店,甚至并不繁华的乡镇也有好几家。在当前,存量竞争、行业内卷的情况下,密集的销售网点没有带来品牌销量的提升,反而摊薄了单店的销量,增加了门店的存货量,降低了库存周转率,影响了经销商的信心。

雅迪的存货由2023年末的9.55亿元攀升至2024年末的12.79亿元,同比增长33.93%,平均存货周转日数,由2023年的15.04日增加至2024年的17.03日。尽管官方给出诸多原因,但是销量减少、存货增加、周转变慢却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雅迪的经销政策,作为直接面向客户的线下经销商,无法因“卖不出去”而直接退货给厂家,因而承担了存货的压力,这对于他们的资金周转和门店管理能力无疑都会形成考验。一些经销商坦言:“三千块的车能有一二百赚就烧高香了,主要靠维修后期服务赚钱。”

有媒体曾报道,雅迪特价车在销售差价和厂家返点两部分基础上,整车毛利润约在100元-150元。但经销商私下降价或加赠头盔、雨衣等赠品,特价车净单台净利润已不足100元,部分特价车净利润更是不足50元。

相比之下,九号、小牛通过“线上直营+线下体验店”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甚至支持跨区域发货,雅迪面临的门店问题迎刃而解。星罗密布的网点,正在对雅迪形成反噬。渠道的“大”,反而成了制约效率和盈利的“枷锁”。

再看雅迪的成本管控力,2024年雅迪电动两轮车销量1300万台,净利润12.72亿元,也就是说卖出一台只赚97.8元。同期,爱玛销量1050万台,净利润19.88亿元,卖出一台赚189元,比雅迪高出91元。而九号销量为300万台,净利润10.88亿元,卖出一辆赚362.7元。也就是说,卖一台爱玛几乎等同于卖两台雅迪,卖一台九号,等于卖出3.7台雅迪。

卖的多,不一定赚的更多。问题到底出在哪?

其实,雅迪在成本管控方面已经花了不少心思。天眼查数据显示,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对外投资了38家企业。

比如,在占整车成本约23%至29%的电池领域,雅迪收购了蓄电池生产商南都华宇,加强了对电池供应、采购成本的把控。

在电子控机器领域,雅迪收购无锡凌博电子,进一步降低成本。电机及车架等主要零部件也基本都是内部制造的。在对硬件部分“精打细算”之后,定价时,雅迪选择了一条低价策略。从一开始就没给利润多大空间。

这两三年,签约当红明星、举办音乐节、赞助女足世界杯、发起全球骑行计划......品牌.营销方面的这一系列操作,广告成本也要分摊到产品的售价中。比如,2023年3.73亿元的广告开支分摊到销售的1652.15万辆电动车,每辆分摊22.6元。2024年广告开支为3.23亿元,分摊到每辆电动车的成本就是24元。这对于卖出一辆只赚97.8元的雅迪来说,比例相当高。

雅迪突围:增强核心力量 |

“大”通常是走向“强”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制造领域,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比亚迪。其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进而转化为销量优势,已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规模效应在电动两轮车领域能否适用?连名字都有几分相像的、同样是行业规模第一的雅迪电动车,卖出“全球第一”后,能否降低单车成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我们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成本控制能力看。比亚迪从上游的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整车制造以及市场销售,进行了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根据瑞银的研究报告,比亚迪75%的零部件自研,掌握了成本控制的主动权。虽然雅迪也在努力构建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但产业链的完整度相差不小。

从成本分摊来看,比亚迪的管理、营销、研发等费用随着销量的增加而被摊薄,从而单车成本下降,继而可以在价格不变的情况给车辆增加功能,提升产品的技术溢价,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拿研发成本来说,比亚迪2023年销量302.44万辆,研发投入399.19亿元,分摊到每辆车的研发成本为13198.7元;2024年每辆车分摊的研发成本降到12451.6元,降低了近800元。而雅迪电动车,由于低价策略,成本压缩空间已经不大。2024年雅迪11.468亿元的研发费用,分摊到卖出的1302.05万辆,每辆车分摊88元。2023年,每辆分摊72元。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研发成本的下降,自然无法走上比亚迪类似的道路。

当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规模效应能够持续强化。而雅迪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增量空间有限。整体上,雅迪量的增长,并没有像比亚迪那样转化为质的提升。

与行业内其它品牌相比,雅迪大而不强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踏板车是雅迪最核心的两大产品线,2024年分别贡献了43.4%和25.1%的收入,而爱玛的主要产品除电动两轮车外,还有电动三轮车,2024年爱玛电动三轮车营收19.52亿元,同比增长36.07%,毛利率为22.44%,远高于全年的17.76%,成为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产品,也成为爱玛的差异化优势。脱胎于小米生态链的九号,产品矩阵更为丰富,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服务机器人、全地形车,覆盖了2000元入门级到万元旗舰。相比之下, 雅迪单一的产品线,影响到了市场竞争能力。

深耕电动两轮车这个单一市场,是雅迪快速做大规模的重要法宝,但是,电动车毕竟不是快消品,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市场容量天花板。而雅迪同行们的产品线、价格线的多元化布局,开始逐渐显现出优势。

经常健身的人都明白,包括腰部、骨盆和髋关节周围肌肉在内的核心力量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支撑。如今的雅迪像一个魁梧的大个子,但缺乏核心力量支撑,影响了其运动表现。要增强核心力量,雅迪需要从产品、渠道、技术等多维度发力,重塑竞争力。

雅迪的故事,给所有“规模至上”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不过是虚胖,而虚胖迟早影响健康。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