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顾敏上任第十年,微众银行进入转折期?

访客 2025-05-09 17:36:58 73925
顾敏上任第十年,微众银行进入转折期?摘要: 文:向善财经最近,全国首家、同时也是最大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正式交出了展业第十年的答卷。但结果却让人感到有些沉...

文:向善财经

顾敏上任第十年,微众银行进入转折期?

最近,全国首家、同时也是最大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正式交出了展业第十年的答卷。

但结果却让人感到有些沉重。

2024年,微众银行集团实现营收381.28亿元,同比下降约3.1%,出现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并且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从2020年至2023年,微众银行的营收分别为198.81亿元、270亿元、354亿元、393.61亿元;对应的同比增速为33.69%、35.76%、31.03%、11.3%,整体也早已表现出了明显的放缓趋势。

如果再算上此次仅增长了0.81%的净利润,微众银行的成长性似乎已经临近了天花板。

这算是给微众银行的“新十年愿景”,平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腾讯流量,带不动微众银行了?

从财报来看,此次微众银行营收的下滑,跟核心的利息净收入板块关系不大,主要是由“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滑17.96%所引起的。

更具体点说,是当中的“贷款平台费收入”下滑导致的。

从2023年的134.15亿元,同比减少了14.31%至现在的114.95亿元。

这背后的原因,跟此前微众银行拳头产品“微粒贷”开展的联合贷款模式有关。

由于背靠腾讯旗下的微信、QQ等海量流量资源,所以微众银行和微粒贷也就能够借此与诸多金融机构合作放贷,即微众银行发放少量贷款资金,并通过大数据、AI技术负责为合作机构进行客户筛选、风控获客等前期工作,而数十家合作银行则负责发放大部分贷款资金,并承担大部分风险。

如此一来,微众银行就可以用很小的本金撬动大规模的贷款业务,并保持相对稳定的风险收益。同时,由于微众银行的实际生息资产规模没有那么高,所以整体净息差也一度能高达6%——7%,远超整个银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遗憾的是,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的持续承压,净息差不断收窄,银行业风险攀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合作银行一边要面对收入增长的大打折扣,另一边还要承担不断提高的风险成本,所以退出在此时就成了最优解。

另外,微众银行以小撬大的贷款打法,也会带来杠杆率的居高不下。

所以,这很快就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央行、证监会等部门就曾要求微众银行降低杠杆率,对“微粒贷”、“微业贷”等高杠杆率的业务进行整改,停止资本无序扩张。

但可惜,船大难掉头。天眼查APP显示:2021年至2023年,微众银行的杠杆率分别为5.87%、7.29%、8.1%。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反而有所攀升了。

直到2024年,微众银行的杠杆率才微降至7.82%。

这么一来二去,或许就造成了现在微众银行“贷款平台费收入”的大幅下滑。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贷款平台费收入)是此次微众银行营收下滑的罪魁祸首,但就整体成长性而言,现在其最核心的利息净收入也仅同比微增了0.12%,同样站在了悬崖边缘。

其中,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43%,远低于利息支出9.69%的增速。

对应的,过去一年,微众银行吸收客户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328.38亿元,增长35.37%,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比上年末却仅增加214.69亿元,增长5.18%。

拆分结构来看,同期,微众银行的企业贷款同比增长了18.18%,至2155.33亿元,主要是小微企业贷款增加。但个人贷款却同比下滑了4.76%,至2166.84亿元,主要是规模占比超90%的消费贷款同比下滑了5.53%。

而“微粒贷”,正是微众银行主要的个人金融信贷产品。

这就说明,现在微众银行不是贷不动了,而更像是腾讯流量带来的增长空间快要到顶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一方面此前就有数据显示,现在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已达13亿左右,QQ月活跃账户数约6亿,前者接近饱和,后者则停滞多年。这对于长期依赖腾讯渠道导流获客的“微粒贷”来说,也就意味着可挖掘的用户“蓄水池”将变得越来越有限。

最直观的,2021年至2024年,微众银行个人有效户的年内增长分别为4900万、4100万、3700万和2500万人,整体表现一路走低。

另一方面现在微众银行个人贷款的下滑,也可能跟瞄准的用户群体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微众银行的业务偏向于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其中,“微粒贷”约82%的业务客户,都为非白领从业者,约85%的客户为大专或以下学历,约18%的客户为此前无人民银行信贷征信记录的“首贷户”。

由于这些群体本身就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失业等等,所以在近年来,微众银行的微粒贷笔均贷款额度也在持续下滑。

2021年为8000元,到了2023年已降至7400元,然后是2024年,微粒贷的笔均贷款金额仅剩下7200元,并且约71%客户的单笔借款成本低于100元……

但即便如此,随着银行业进入存量市场争夺局面,现在无论是股份行还是城商行都在纷纷加强零售业务转型,以抢夺下沉市场用户,这算是让微众银行的个贷业务发展想象力,又被进一步挤压瓜分了。

老实说,流量红利触顶、成长性缺失对于一家互联网银行,特别是微众银行来说,是比较危险的事儿。

毕竟,未来想象力变得极为有限了,也就失去了更多的投资期待价值。同时,由于微粒贷联合贷款模式的原因,所以微众银行过去才能使得代表盈利能力的净息差居高不下。

但现在,当外部政策收紧,内部合作银行退出,微众银行成长性的失速,也会带来盈利能力的变差。比如过去三年间,微众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已经从2022年的27.87%,一步步降至了2023年的26.18%和2024年的21.27%……

下一个十年,从降本增效开始?

对于“保增量还是保增速”的问题,最近,微众银行零售信贷部总经理张艳明确表示,该行2025年不存在“保”的概念,微众银行始终把风险可控排在首位,其次是盈利,最后才是规模。

“我们不会制定脱离现实的目标去抢占市场。风险、盈利、规模是三角关系,我们会综合考量寻找平衡点”。

其实从主客观的角度看,现在微众银行也确实有点需要暂缓对外扩张,转向内部优化升级了。

去年9月,微众银行因存在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等多项违规行为,被央行深圳市分行开出了1387万元的罚单,并对时任五位部门负责人总计处罚24.75万元。

这也是自微众银行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罚单。

虽然相关问题早已整改完毕,但这张罚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微众银行于内部风控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些许不足。

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着微众银行被诟病已久的骚扰电话营销、暴力催收等问题。

那么对此,微众银行和其“掌舵人”顾敏是怎么做的呢?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压降不良贷款率,持续修复资产质量。

2024年,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4%,较为2023年和2022年的1.46%和1.47%,出现了明显的向好趋势。

同时,对应的关注类贷款规模也从2023年的55.83亿元,下滑至了44.11亿元,占比从1.35%降至了1.01%,这说明微众银行未来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性,也要相对较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微众银行对应的拨备覆盖率也从2022年413.99%,一路下降至了2024年的302.9%。虽然整体表现依旧合规,但是一般而言,拨备覆盖率越高就说明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资金越充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现如今,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才刚刚有所收窄,距离此前不足1%的巅峰表现,还有着不短的一段路要走,但拨备覆盖率却提前开始了大幅压缩,这是不是有点太过着急了呢

二是降本增效。

比如在费用端,2024年,微众银行集团的业务管理及研发费用共123.54亿元,同比减少0.88%。其中,研发费用从2023年的33.22亿元,降至了29.43亿元。

如果单纯从财务视角看,微众银行此举也确实符合成长性下滑后的支出收缩反应,但问题是在战略上,研发费用的下滑,似乎就要跟顶层所倡导的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五大篇章,以及打造数字原生银行新范式的目标,有点大打折扣了。

毕竟,为了实现从数据到AI模型部署的全闭环,微众银行在去年年内才启动实施了AI工程化平台项目,可谓是正在前进的势头上,结果研发投入就踩了刹车,这如何能持续保持科技领先优势?

而且在管理方面,去年年底微众银行一度又被曝出,董事长顾敏在内部会议上,号召员工“卷起来”,要求员工早上班、多加班,并对一些业务提出了降本增效的方法等等。

虽然这到底是有效内卷,还是无效内耗,我们可能还需要今年微众银行的业绩表现予以佐证,不过值得肯定是,顾敏和微众银行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员工能力的持续培养。

2024年,微众银行通过“We学堂”全年共开展了731个面授培训项目,参训人次6.2万,同比上涨10%;在线学习平台网课总量超1400门,学习人次高达4.9万,同比上涨42%,整体年度培训覆盖率100%。

如此一来,即便现在顾敏的“内卷”策略失败了,但微众银行也依然能够快速吹响下一个十年的进击号角……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