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收净利双增30%,丸美生物剑指全球成分王

作者丨小丸子
编辑丨六子
讲成分,在美妆个护市场已经不是新鲜事。
30%添加量的玻色因,是赫莲娜黑绷带能够稳坐“贵妇级”面霜的核心;“早C晚A”浪潮风靡,A醇带动相关产品销售同比增长4451.5%;以胜肽为锚点,专利肽复配组合一度成为抗老难题的唯一解,帮助一大批品牌取得突破。
一方面,玻色因、胜肽、A醇三款“抗衰巨头”不断收获拥趸,但另一方面,这些抗衰成分大部分都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大多数国货品牌的抗衰产品尚未组成合力,亚洲人差异化抗老需求未被充分挖掘、高端护肤赛道参与者寥寥……从原料端打通应用端,建立属于自己的抗衰旗帜,对国货品牌仍是一大考验。
重组胶原蛋白是个新赛道,也是难得的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赛道。
2024年12月12日,丸美正式将丸美股份更名为丸美生物,作为A股市场首个股票简称更名的中国美妆企业,丸美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获得国家级专利,打破了行业对抗衰领域的固有印象,率先实现国产全种胶原、全类蛋白、全自研自产自迭代。
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丸美生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4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1.69%。同期公布的2024年度分配预案中提到,丸美拟定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现5元,将营业利润实打实回馈到投资者手中。
随着丸美主导制定的《国家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标准》进入最后评审阶段,重组胶原蛋白正踏着玻尿酸等“老前辈”趟出的路,加速过渡至“智配”阶段。
真正顶级的“抗衰”竞争,本质是“合成生物+产业链落地”双驱动能力的较量,当来自中国的成分崛起,千亿抗衰市场,也进入了新周期。
01
「重组胶原蛋白何以点燃“资本热”?」
上个时代,保湿维稳是消费者的主要诉求,中国本土的护肤品牌在大众护肤市场与海外巨头竞争,长于规模效应的上海家化、宝洁等屹立至今。
但探究护肤的源头,抵御衰老无疑是最本质的追求,在衰老这个动态变化又复杂无常的生物进程里,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个体表现往往区别很大。
举个例子,近两年为人熟知的光老化、糖化大风掀起于欧美,外国人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日常饮食习惯高糖高油,再加上窄面、高折叠的人种特性,她们对皱纹的敏感性更强,防晒控糖需求迫切,品牌方自然投其所好。
而放到中国人脸上,东方审美偏爱轮廓柔和的肉感脸,面部饱满、光泽温润的优先级靠前,补充胶原蛋白显然更有针对性,盲目追求刷酸等“猛药”,反倒有可能造成肌肤敏感。
丸美董事会主席兼CEO孙怀庆很早就提出,抗衰的核心是解决胶原蛋白流失。玻色因和A醇等是“最佳配角”,“只有胶原蛋白解决了抗衰的第一性问题”。
如何高效地补充、利用胶原蛋白?就像看病一样,需要找到核心功能成分,实现定点输送,丸美生物把它称为“靶向功能胶原突破”。
现任丸美重组胶原蛋白首席科学家的熊盛教授1996年就投入到了相关研究当中,参与并协助林剑教授开发出全球第一个获得批准的FGF家庭药物,由此启发中国品牌朝着基因美容、生物护肤等垂直领域进发。
2000年,中国科学家率先研发出人源化重组胶原蛋白,但当时技术还不够成熟,2011年12月,熊盛教授专门去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肺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并得到丸美生物的支持。
十余年后的今天,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主席贝尔纳·穆里埃院士提到,活性氧(ROS)是“攻击”皮肤蛋白,加重衰老的重要因素,而重组胶原蛋白可作为“重建工具”,减少活性氧的产生,实现抗击衰老。
大量专家人士也表示,重组功能蛋白将成为全方位作用于美妆个护领域的万用工具。
投资界内巨头因而涌入重组胶原蛋白赛道,2024年发生多起单笔过亿的融资案例,去年三季度沪市主板美妆行业专场集体业绩说明会上,重组胶原蛋白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铭丰资本、千骥资本等大健康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以及LV旗下L Catterton基金等产业资本加注,头部品牌自此开启混战。
谁能拔得头筹?让需求得以满足的不单单是技术进步,更有产品精准对接需求、业绩持续呼应投入。这就是经济环境遇冷的当下,作为国产技术派代表的丸美生物连续9个季度保持业绩增长的原因。
2025年一季度,丸美生物营业总收入达到8.47亿元,同比增长28.01%;扣非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28.57%。2024年第四季度,丸美生物营收增速达到47.64%,扣非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274.82%。
高增速、高盈利,印证的是消费者的接纳。丸美生物明星产品"胶原小金针"系列长期占据抗衰品类销量榜首,线上渠道实现连续6个季度收入利润双增长。能够得到业界认可的重组胶原蛋白,才是资本市场真正的新欢。
02
「深耕、精研、专注,突破重组双胶原技术“卡脖子”」
专业人士分析道,重组胶原蛋白的商业化曾面临三大“卡脖子”难题:原料获取难、高纯度制备难、商业化落地难。
传统的胶原蛋白获取方式分两种,最早是动物提取,从动物组织中分离胶原蛋白成分,操作思路简单,但工艺复杂,成本也高,还存在病毒残留和免疫排斥风险。后来科学家们转向化学合成激素,但受困于分子量过大、透皮吸收率低等问题,应用到产品上仍颇受掣肘。
原有技术的难点,正是新产品突破点,孙怀庆和科研团队讨论出了另一种思路,即依托合成生物技术。
丸美重组胶原蛋白首席科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熊盛解释道,丸美生物采用的是多类型嵌合胶原蛋白,它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但能够达到多类型胶原蛋白优势的协同,结构也相对可控——直白的翻译就是“更好用”。
在熊盛博士带领下,丸美生物独创“I型+III型嵌合、Cpro扣环三螺旋结构、翻译暂停专利技术、毕赤酵母发酵系统”几大核心技术,实现重组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稳定表达,活性与人体同源度达100%,解决了传统胶原蛋白吸收率低、易失活等痛点,打破原料垄断的第一道槛;
二十余年来,丸美建立起了一支双一流研发团队(百位一流跨领域顶尖科学专家和百位专职一流多学科研发精英组成的双一流研发团队),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获得21项授权专利,并与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共建“全国重组功能蛋白技术研究中心”,跨过规模化生产的第二道槛。
而在商业化探索上,丸美2021年正式召开了首届重组胶原蛋白科学家论坛,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5届,坚定将实验室中的成分落地于实践当中。
公开资料显示,丸美生物已连续三年扩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支出来到7354.48万元,同比增长18.07%,累计申请专利数超600项。而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拥有专利47项,仅2024年就新增了18项。
从面霜、精华等“妆字号”到“械字号”的医疗器械,丸美大部分产品都应用到生物技术成果,三年top系列产品收入占比在40%左右。
2021年上市的小金针次抛精华每年增速都达到100%,上线两年后复购率依然有45%之高。2024年9月上市的胶原小金针面霜,首月即突破千万GMV,全新升级的小金针超级面膜亦具备超爆发潜力。
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线贡献良多,核心逻辑就在于精准卡位抗衰垂类需求,以技术壁垒构建高溢价护城河。丸美生物的成功证明,战略卡位精准,往往是带来奇效的先决条件。
03
「技术驱动创新,丸美造“芯”向供应链要话语权」
《2024中国化妆品年鉴》显示,修护市场进阶到了“表皮修护”时代,中国成分、中国品牌想要走向世界,供应链还是关键。
这也是丸美生物行使命名权的原因,从丸美股份到丸美生物,不单单是为了明确其在资本市场的身份定位,更是外显出过去几年间,品牌在合成生物上获得重大突破带来的技术身份确立与转型。
想让来自中国的抗衰成分晋升为国际硬通货,核心竞争力既要从单一产品上凸显——丸美生物在第五届重组胶原蛋白论坛上推出的新品小金针超级面膜,在1.0次抛累计卖爆6000万+支基础上再做加持,一次性为肌肤注入十大胶原蛋白,经由院线级的涂抹PDRN充能技术,显著增强稳定性及活性表现。
第三方功效检测结果显示,产品使用15分钟后,眼线纹减少27.71%、法令纹减少26.8%、全脸紧致程度增加30.65%,光泽度提升24.57%。
全面竞争,还得进一步向供应链链主企业进发,向价值链发起冲击——丸美生物积极参与国家《重组可溶性胶原》等标准制定,其中5项团体标准已成功发布实施,推动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研究领先世界。
前不久,丸美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获IFSCC国际大奖(美妆界“诺贝尔”),IFSCC中国区CHINA-SCC主席、中科院应化所黄埔材料院高级工程师郑伟东表示,丸美生物打破了传统胶原蛋白应用瓶颈,在结构稳定性、生物活性以及肌肤吸收效率等关键维度实现重大突破。
此外,丸美生物还把视野放射至海外,联合法国DERMSCAN实验室建立功效评价体系,携手新加坡A*STAR开发3D生物打印皮肤技术,携手海外实验室及前沿技术手段完善跨学科协同,最终的目的是强化来自中国的声音,为出海奠定技术信任基础。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在丸美透露的内容中,他们不只满足于现有产品,三类医疗器械落地、生物材料应用、全球化专利布局都已经规划到了具体节点。
按照丸美规划,2026年他们将获得第一张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医疗器械III类证,2028年实现人工角膜和骨骼的技术突破,2032年实现超级器官3D打印的生物材料应用。
医美敷料及用品只是重组胶原蛋白的应用之一,从化妆品、食品、口腔、健康到医疗器械,3D器官打印等方面实现全面应用,才是决定丸美能否从“国产技术派”跃升为“全球成分巨头”的关键。以垂场景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以技术突破重塑行业话语权,以用户洞察激活增量市场,才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美妆市场上,重塑产业格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