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润越增长,新乳业战略上就越保守

文:向善财经
最近,新乳业(SZ:002946)正式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报。
结果还是“老样子”:归属利润继续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长48.46%,营收则保持承压,同比增长仅0.42%。
这实际上,也是新乳业过去两三年的业绩状态了。
比如2023年,新乳业营收同比增长9.8%,但对应的归属净利润增速却达到了19.27%;至于去年,新乳业更是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的情况,营收同比下滑2.93%,净利润同比增长24.8%。
这样的表现,在当前乳业市场承压的背景下,绝对不算差,但也说不上有多好。
毕竟,我们还要看新乳业是怎么实现增利不增收的?以及营收成长性何时能够恢复?
利润越涨,未来越没想象力?
其实从财报来看,现在新乳业“增利不增收”的原因并不神秘,主要就是降本增效带来的。
就拿过去一年来说,新乳业在营收同比下滑2.93%的背景下,总营业成本却下滑了5.36%。
其中,单纯的营业成本就下滑了4.9%。
这可能跟近年来,国内原奶价格步入下行周期有关。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披露的调度情况,今年2月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仅为3.2元/公斤,而完全生产成本高达3.45元/公斤,行业亏损面超过90%。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3月第四周的监测数据显示,主产省生鲜乳价格环比再降0.3%,同比下跌12.3%。
如此一来,身处下游的新乳业们自然就能赶上一波压降成本的好时候。
除此之外,费用端的收紧也是新乳业利润增长的一大助力。
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新乳业的销售费用为16.59亿元,同比下滑1.14%,管理费用为3.808亿元,同比下滑18.95%;财务费用为1.01亿元,同比下滑37.67%。
至于研发费用,同期倒是增长了3.63%,但整体规模只有4910万元,并不足以影响大局。
所以在2024年,新乳业的毛利率增长了1.49个百分点至28.36%,净利率增长了1.17个百分点至5.15%。
至此,如果就盈利能力而言,新乳业的这份成绩单绝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从整体投资视角来看,这份表现的含金量并不算高,甚至还有点缺乏稀缺性。
毕竟同期,伊利们也是一样的“增利不增收”。2024年前三季度,伊利营业收入同比下滑8.61%,但对应的营业成本却下滑了11.2%,再加上对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压降,最后伊利的归属净利润也同比增长了15.87%……
再来看新乳业的业务营收问题,这实际上是比利润增长更值得投资者们关注的地方。
从行业视角来看,现在包括新乳业们在内的品牌乳企们营收承压的原因,主要是由原奶供给过剩,消费需求不及预期所造成的。
比如在国内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家品牌乳企持续加码奶源建设的背景下,2022年至2024年间万头牧场原奶产量占比猛增了44.4%。
但与此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消费观念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奶制品消费却出现了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2022年,液态奶消费量下降8.6%,2023年下降3.7%,2024年1—3季度下降1.7%。
一增一减之间,“增利不增收”也就成了现在整个液态奶市场的主旋律。
不过即便如此,在行业周期性的波动下,这也并不意味着新乳业们就可以“躺平”了。
一方面在过去一年,新乳业的大本营、即规模占比最高的西南地区,也开始卖不动了。
实现营收38.29亿元,同比下滑6.51%,这无疑是个危险的品牌信号。
另一方面,现在新乳业主要以鲜战略为核心,以低温鲜奶、低温特色酸奶产品为主导,那么正常来说,其毛利率和净利率一定会比以常温液态奶为主的伊利们更高。
但结果却恰恰相反。2023年,伊利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2.58%、8.18%,去年前三季度为34.81%和12.28%,均远高于新乳业。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低温鲜奶的冷链运输成本更高外,现在新乳业还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低温鲜奶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价格战加剧。
现在的鲜奶赛道,不只有蒙牛、伊利和光明乳业等老牌玩家,同时很多地方中小乳企也开始将“就近、就鲜、就简”,视为了新的乳业破局方向。一拥而进之下,如今一盒950ml巴氏鲜牛奶,最低售价已经杀到了6.97元,甚至比过去同规格下的特仑苏、金典们还要便宜。
所以某种程度上,即便现在新乳业取得了一定的品牌领先优势,但未来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
二是新乳业产品结构单一,多元化不足的问题。
从财报来看,现在新乳业的液态奶营收占比为92.22%,奶粉为0.67%,其他为7.11%。
基本上,液态奶的好与坏,就决定着新乳业的整体业绩表现。
这也意味着,新乳业很难像伊利那样,靠着奶粉、常温液态奶、低温鲜奶、奶酪、冰淇淋等多种产品组合,来进一步分摊经营风险,并提升整体盈利表现……
不过即便如此,面对这么多的经营挑战,新乳业却好像有点战略偷懒的意思。
在2021年,新乳业曾提出过“三年倍增计划”,计划在三年内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与2020年相比增长率均不低于95%,即在三年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翻近一倍。
结果,自然是未能全部实现。
然后在2023年,新乳业又基于对宏观消费形势、行业发展态势的判断,结合公司自身的企业定位、资源禀赋,制定并发布了新的五年战略规划。将“做大做强核心业务,提升企业价值,五年实现净利率倍增”确定为新的五年奋斗目标。
但问题是,当上游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再加上对费用的收紧,这个目标又有何挑战难度呢?
2023年,新乳业的净利率为3.98%,2024年便增长至了5.15%,今年一季度为5.25%,其似乎不需要进一步释放鲜奶的价值,仅靠着降本增效,就可以加速完成战略目标……
新乳业:成也并购,困也并购?
为什么新乳业一直没有选择多元化布局?
有投资者提到,现在无论是发力奶酪、还是奶粉等品类赛道,对新乳业这样的区域性品牌来说,要实现从0到1的快速崛起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合适的布局方式,就是收并购扩张。
但过去,新希望乳业就是依靠大规模并购来扩展自身规模的,现在还处于上一轮扩张的“去化”阶段,所以可能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事实上,新乳业的发展历史,也确实是一个并购的历史。从2001—2009年,通过并购区域性乳业完成起步,2015年至今,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如入股现代牧业、并购夏进乳业母公司寰美乳业100%股权等等。
不完全统计显示,新乳业用于收购的资金合计超33亿元。
借助资本之手,新乳业实现了自身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风险隐患。
一个是资金杠杆问题。
过去十几年间,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都在60%以上,2014年甚至还达到了83.85%,整体可谓是一直走在经营的“高压线”上。
不过对于高负债的问题,新乳业董事长席刚一开始曾表示:“我们其实是为了加速发展从而不断去并购企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加融资,所以说,这个负债的加大,本身也是杠杆在增加,它其实是助推我们高速发展。我个人认为,负债稍微高一点,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对企业风险也是可控的。”
但很快,新乳业发布的《2023—2027年战略规划》显示,公司确定了未来的增长来源将以“内生增长为主,投资并购为辅”,努力将负债率在未来5年降低10个百分点。
然后在2023年,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还高达70.47%,但到了2024年便降至了64.61%,几乎一年就快完成五年的战略目标了。
那么为什么新乳业突然回心转意了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可能还是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财务压力。
截止到2024年末,新乳业的货币资金为3.96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476亿元,其他权益工具投资5.703亿元;对应的短期借款为3.71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8.641亿元,长期借款10.77亿元,应付债券为7.253亿元。
很明显,现在新乳业的短期资金表现,相当脆弱;长期资本结构,则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升级。
不过好一点的是,新乳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一直都表现不错,去年还收获了14.91亿元,算是在为新乳业的高负债经营打法兜起了底……
另一个是商誉等关联问题,
在连续的收并购中,新乳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踩坑”了不少品牌企业,一度积累下超10亿元的商誉资产规模,而且还因此掉进了诸多经营纠纷之中。
比如去年年底,新乳业突然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四川监管局(以下简称“四川证监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因为信披违规,公司及公司董事长席刚3人被出具警示函。
四川证监局指出,新乳业在2023年年度报告披露,公司对重庆新牛瀚虹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瀚虹)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260万元。经查,新乳业在2023年半年报披露前已明确知悉重庆瀚虹无法实现承诺的业绩,但未在2023年6月30日对重庆瀚虹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不符合相关规定,导致《2023年半年度报告》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
当然,除了资产结构方面的问题外,新乳业的收并购实际上也在品牌运营带来了一些挑战。
截止到目前,新乳业共拥有一个核心品牌“新希望”以及十五子品牌(包括“雪兰”、“双峰”、“白帝”、“琴牌”、“唯品”等等),并且各子品牌也都选择在母品牌“新希望”下独立运营。
从好的一面看,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各个子品牌的区域性市场优势,整体业绩表现更加稳定。
但弊端就是,非常考验子品牌自身的影响力,如果自身都干不过伊利、光明们,那么无论新希望投入多少资源,也都很难扭转市场战局。
此外,由于子品牌们都选择独立运营,那么无论是扩张还是防守,面对同一片市场、同一群消费用户,整体就很容易出现品牌资源重复浪费、甚至是左右手互博的问题。
所以,这就非常考验新乳业的资源配置和组织协调能力。
不过好在,从第一轮扩张开始到现在,新乳业也已经用成绩证明了自身的经营实力。那么我们也不妨期待一下,当本轮乳业周期过去,当新乳业“休养生息”结束,其还能不能带给市场更多的增长惊喜呢?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