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喜马拉雅“卖身”迷局背后,长音频困于变现?

访客 2025-04-26 12:14:10 52577
喜马拉雅“卖身”迷局背后,长音频困于变现?摘要: 最近,喜马拉雅“卖身”一事再度发酵。据悉,这个潜在买家,就是腾讯音乐集团。早在三年前,市场上就曾传出腾讯音乐集团拟收购喜...

最近,喜马拉雅“卖身”一事再度发酵。据悉,这个潜在买家,就是腾讯音乐集团。

喜马拉雅“卖身”迷局背后,长音频困于变现?

早在三年前,市场上就曾传出腾讯音乐集团拟收购喜马拉雅的消息,据悉,双方当时进行过接洽。但是很明显,到目前为止,这一交易都未落定。有媒体报道称,主要原因是双方对于收购后管理团队安排未达成一致,也有传言称,是喜马拉雅联席CEO之一余建军觉得价格不够高,没谈拢。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事实上,腾讯在长音频领域早有野心。2015年企鹅FM正式上线;2020年,微信听书上线;同年,推出了酷我畅听;2021年,斥资27亿元收购了国内知名音频平台懒人听书的运营公司深圳懒人100%的股权。可以看出,腾讯对于长音频的布局,走的是“广撒网”的路子。

而喜马拉雅是国内长音频领域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之一,据官方消息,截至2023年底,其全场景月活跃用户达到3.03亿。外界分析,腾讯若有意收购喜马拉雅,或许是出于丰富自己的生态圈子,或者“抄底”喜马拉雅存量用户的考虑。毕竟,如今的喜马拉雅正面临长音频变现、IPO折戟等多重考验。

招股书显示,2021年到2023年,喜马拉雅营业收入增长较为缓慢。与此同时,尽管其在2023年首次实现盈利,但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付费率却从2022年的12.9%下降至2023年的11.9%。对于喜马拉雅多年亏损,有员工总结背后的原因,喜马拉雅的核心是内容和IP,但是其底层护城河不够强,IP也并非喜马拉雅自有,导致造血能力差。

图片来源:罐头图库

受此影响,喜马拉雅四次IPO折戟,资本也对其变了脸色。2021年以来,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从美股转战港股,均未如愿。其第四次递交招股书是在2024年4月,但至今未有进一步消息。

天眼查显示,2014年到2023年,喜马拉雅获得了来自阅文集团、小米集团、腾讯集团等多轮融资,但其最新一轮融资止步在2023年4月,并且,2018年8月以来,喜马拉雅仅获得了这一轮融资。

图片来源:天眼查

喜马拉雅遇到瓶颈,对腾讯来说或许是个机会。有喜马拉雅前员工对“凤凰网科技”表示,相较三年前,公司的估值已经腰斩。也就是说,腾讯能以更低的价格拿下喜马拉雅。

不过,市场上,也有人对腾讯收购喜马拉雅消息的真实性存疑。一方面,腾讯对长音频领域的布局正在收缩。2023年7月5日,企鹅FM发布公告,将在2023年9月6日正式停止运营。此外,近年来,腾讯在长音频领域也未有实质性的大动作。另一方面,“耳朵经济”赛道变得拥挤,哔哩哔哩、抖音等长短视频跨界进入的同时,长音频生意却不好做了。这背后,主要是因为长音频变现多依靠会员订阅、广告、打赏,变现路径单一且低效;盗版流行、版权成本攀升导致收入降低;内容高度雷同,难以形成差异化等。

4月25日,腾讯音乐集团和喜马拉雅方面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腾讯音乐集团方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类似的说法早先就有传播。喜马拉雅方面则称,尚不知晓出售一事。双方既没有明确承认,也没有否认,就这件事,还要让子弹再飞一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