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零售十年沉浮录

文丨周铭 编辑丨方文
出品丨大V商业
2015年,阿里内部孵化了一个叫“NB项目”的新实验,这便是盒马的前身。
阿里的这项新实验,拉开了中国商业新零售十年的序幕。
但可惜的是,竞争的天平不会只倾向出发早的人,最后的赢家并非是阿里。十年后,阿里放弃了绝大多数线下资产,新零售业态的竞争由美团、山姆、胖东来这些新生代接力。
也是在10年后的今天,盒马开始盈利,小象生鲜打算重新开线下店,新零售十年到底改变了什么,引发我们对新零售的重新思考。
▌1、当盒马不再激进
实际上,马云、侯毅,才是第一批调改超市的人。
盒马是新零售最具代表性的业态。十年的时间里,盒马经历和见证了新零售的起起落落,其自身也一度传闻成为阿里要抛弃的资产。
10年后的今天盒马盈利了,却不再性感。盒马自身的举措,似乎更多与盈利、生存的指标相关。
曾经的盒马,是零售最激进的业态。2016年1月,第一家盒马门店在上海金桥正式开业,新颖的业态让市场不知道如何定义盒马。侯毅称盒马是“四不像”:不是(既是)超市,不是(又是)便利店,不是餐饮店,也不是菜市场。
在所有的新零售业态中,盒马也是马云最偏爱的业务之一。2017年的时候马云到访上海金桥盒马店,这种站台也算是正式公布了盒马作为阿里旗下业务的这层关系。
要知道,在这之前阿里从来没有官方承认过盒马为旗下业务,保密程度可见对其偏爱。
甚至在马云2016年10月提出新零售概念时,双方的关系还是非公开。
2016年10月,当时还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更是表明“未来十年没有电商,只有新零售”。
阿里研究院此后对新零售进行了定义,
- 一是以心为本,消费者体验为中心,重构人货场;
- 二是零售二重性,完全数据化;
- 三是零售物种大爆发,催生更多服务形态。
实际上这个定义和当下的零售业态是高度相似的:体验为中心、数据化以及多业态融合,也正是当下的零售业态最大的特点,只不过零售业态的转变并不是不是阿里或者盒马实现的。
盒马的创始人侯毅,原是京东物流系统的元老,阿里请他来操刀新零售,被业内称为“老菜”。
侯毅加入阿里,普遍的说法是其在京东时提出过盒马的构想,被刘强东否决后辗转到了阿里。在他的推动下,盒马首创“门店+仓储+即时配送”模式,3公里范围内30分钟送达。消费者可在门店购买商品、堂食、下单后回家收货,还能在App里完成全部购物。
现在来看已经不再新鲜的商业模式,当时却引发行业巨震。“盒区房”这一热词横空出世。在某些城市,住在盒马3公里范围内的房子因能享受盒马即时配送而被炒作溢价,这一幕也成了新零售浪潮的注脚。
从2016到2019年,是盒马的“黄金三年”,迅速扩张进入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最多时一度开出300多家门店,先后试水了多种业态:盒马鲜生(标准门店)、盒马菜市(社区便民市场)、盒马mini(小型社区店)、盒马X会员店(对标山姆的仓储会员制)、盒马F2(前置仓)、盒马奥莱(折扣店)等。
几乎所有零售“新概念”,盒马都试过。
但问题也在这几年埋下。
一是高昂的成本——开店、物流、冷链、人员、供应链改造,全靠阿里不断“输血”;二是过度多元的业态试验,导致资源分散、门店盈利模型迟迟跑不通。
从现在回头去看,其实盒马的问题就两个——履约成本、前置仓争议,这两个问题在后来拖垮了每日优鲜。
2022年,阿里推动盒马“独立运营”,并传出分拆上市的消息。但市场风向早已变化。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新对手快速崛起。消费者的习惯也改变了,对盒马的“新奇体验”不再感冒,转而更关注价格和实用。
2023年,阿里开始全面收缩线下资产,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陆续出售银泰、三江购物等股份,对盒马也放弃了“全力支持”。
2024年,盒马终于传出“整体盈利”的消息,成为阿里体系内少数能独立站稳的零售业务。它减少花哨业态,盒马逐渐收缩盈利欠佳的会员店,大力发展盒马鲜生店和NB 折扣店,让盒马重新带回业务扩张轨道。
▌2、小象生鲜悄悄重回线下
另一边,对标盒马、在2017年前后开店、但是后续全部关停的美团小象生鲜线下店,要回来了。
据报道,小象超市重启线下业务,店型的方向对标盒马NB社区店。目前在美团官方招聘列表中,已经新上线招聘小象超市的门店店长。
盒马最火的那一段时间里,美团为了跟进新零售尝试了掌鱼生鲜,只不过在尝试了三年后全部关停,这也是如今美团上小象超市的前身。
美团副总裁陈少晖曾经提到,“其实,所谓的‘新零售’与我们更接近,而不是传统的电子商务公司。”
2017年7月19日,美团首家新零售业态“掌鱼生鲜”就已经在北京的望京博泰国际商业广场开业,由于拥有自己的海产供应链、注重从线下导流、以5公里内1小时送达为特色,该店诞生之初就被打上“对标盒马”标签。
美团实际上并没有激进扩张,从推出掌鱼生鲜到关闭全部线下店,美团其实一共开店7家。
2019年,美团关闭了无锡、常州5家门店,只保留了北京方庄店和望京博泰店。此后,2020年10月底美团再次发布公告关闭了小象生鲜,将服务迁移到美团买菜。
至此,美团线下生鲜门店的尝试宣告失败。
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美团其实正在转移,尤其是2020年即时零售的加速普及,让美团看到了比线下更有机会的生鲜销售模式。
小象生鲜关停了,但美团买菜成为了生鲜领域里最大的黑马。2023年底,美团买菜更名为小象超市,“小象”这一叫法重生。
▌3、京东波折的7 Fresh尝试
美团线下的尝试失败了,但是转移到了线上。另一家巨头京东在生鲜的尝试,似乎也不顺利。
京东对标盒马的业态是7 Fresh。
2018年1月,京东在北京亦庄开设了首家7FRESH门店,七鲜的操盘手是曾经在3C家电领域立下功劳的王笑松。
他曾在沃尔玛中国担任采销经理,2008年加入京东,先后负责手机业务和3C事业部,业绩显著。2016年,王笑松被任命为京东生鲜事业部总裁,主导了7FRESH的创建和发展。
当时,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已运营两年,开设了25家门店,被视为阿里探索新零售的桥头堡。盒马在阿里体系内也保持相对独立,得以自由、激进地尝试新业态。盒马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京东加快了7FRESH的布局。
王笑松提出了在五年内开设1000家门店的宏伟目标,但截至2018年底,仅开设了10家门店,远未达到预期。
2019年4月,京东启动高管轮岗计划,王笑松被调离原岗位,由王敬接任7FRESH负责人。
王敬曾在物美集团、华润万家等企业担任高管,拥有丰富的零售行业经验。在他的领导下,7FRESH推出了多种新业态,如面向写字楼的“七范儿”和面向社区的“七鲜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盒马创始人侯毅曾在京东任职,主导过与唐久便利店的合作,探索轻量化的便利店前置仓模式。然而,侯毅发现这种模式难以解决库存和用户体验问题,遂提出类似盒马鲜生的重模式解决方案,但未获刘强东支持。
7FRESH首店开业当天,侯毅在朋友圈发文,质疑京东以3C产品的运营方式来做新零售,并指出这种烧钱模式难以持续,可能无法真正赋能商家。
七鲜超市在京东的地位并不稳定,一个现实是,经过7年的发展七鲜的门店总量只有70家。
2024年,京东开始把七鲜作为即时零售的重要阵地,开始重新重视七鲜。比如年底和盒马对标,要坚决地打价格战。
我们看小象生鲜和七鲜超市的经营路线,其实二者正好相反。
小象生鲜是一度放弃线下,将即时零售的重点放在前置仓,而京东是一度放弃线上,主要的精力是做一个和盒马一样的生鲜门店。
只不过到了2025年,双方再次重点互转。京东开始意识到即时零售的重要性,通过外卖和七鲜猛攻即时零售。
2024年11月1日,京东旗下自营超市京东七鲜与前置仓完成融合,并全面上线“击穿价,真便宜不怕比”活动,打响生鲜电商“价格战”,这一动作被认为是针对山姆和盒马。
▌4、每日优鲜的倒下
即时零售成为盒马、小象、七鲜甚至包括山姆,这几个头部业态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说到即时零售,不可忽视的一个玩家就是每日优鲜。
同样做前置仓和即时配送的每日优鲜,却在2022年倒下了。
2022年7月28日,“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被曝解散,欠薪、裁员,同时在全国多地已无法下单。
每日优鲜倒下最大的问题在于配送,当美团的每单配送费用降低到了7块钱每单,每日优鲜的履约成本还高达15块每单,这就需要每日优鲜把每单的客单不断提升,一直到销售日用百货等多个品类。
即时零售从卖菜到卖日用百货并没有错,但是这需要较高的边际效应,只有消费者的购买频次、消费额足够高,对于当时的每日优鲜来说这无疑还不够成熟。
每日优鲜的倒下,给行业带来了两个关键性思考。
一个是配送成本。作为新零售中的即时零售,配送成本的下降是模式能够跑通的关键。
另一个是前置仓。关于前置仓是否是最佳解决方案,2019年,盒马原CEO侯毅在测试了70个盒马小站后,曾断言前置仓不可能盈利。即便如此,仍有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企业在建立前置仓这条路上前赴后继。
▌5、新零售,阿里“从入门到放弃”
当年新零售有多热闹,阿里宣布放弃线下零售资产时就有多落寞。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这是他对电商发展瓶颈的预判,也是对线下商业再造的宏大想象。在马云的愿景里,线上线下要深度融合,数据与供应链要彻底打通,消费者体验要跨场景无缝切换。传统零售不应该是被“互联网+”颠覆的受害者,而是借由互联网重构的“进化者”。
一夜之间,“新零售”成为中国商业的超级风口。从创业者到资本,从百货到商超,从线上平台到物流公司,全都为“新零售”疯狂。而阿里,则是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布道者”和“实践者”。
在新零售最激进的那几年,阿里几乎用买买买的方式,把整个线下零售打了一遍。最重要的三笔收购构建了“新零售版图”的基座:
2017年,阿里以197亿元全资控股银泰,开始试图重构百货业态,通过数据打通线上线下、导购数字化、会员系统联通。
同一年,阿里以约224亿港元收购,拿下了大润发与欧尚中国70%股权,试图重塑传统大卖场,引入阿里中台、盒马逻辑。
另外,阿里还以21.5亿元收购三江购物32%的股份。
与此同时,阿里扶持饿了么、口碑,推出淘鲜达,打造“新零售+本地生活”的一整套链条;在菜鸟网络基础上推动仓配系统改革,构建智慧物流;用支付宝打通支付、会员、积分、金融场景;甚至重构供应链、冷链、生鲜采购、ERP系统……阿里几乎把每一个旧商业环节都“重做一遍”。
那是一段极度自信的岁月。阿里以平台视角俯瞰中国零售,用资本、技术、数据和流量全面介入线下商业,试图像改造电商一样,重塑线下业态。
但这场革命的代价极高。
新零售本质上是一场“成本革命”——用效率去吞噬边际成本,以体验换取复购率。但理想碰撞现实后,问题迅速浮现。
从2021年开始,阿里重新评估“新零售战略”,开始收缩新零售版图,2024年底到2025年,阿里接连出售银泰、大润发、三江购物的股份。
外界来看,阿里彻底抛弃新零售。
▌6、山姆、胖东来成为顶流
2019年9月,中国首家Costco的开业,点燃了国民对会员制购物店的热情。
时至今日,最为中国最大规模的会员制购物门店,山姆的营收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门店数为53家,山姆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超市。
每到节假日,山姆门店都会人山人海。
实际上,山姆1996年便进入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从早期的“冷门外资超市”转变为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高端会员制商超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山姆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门店频频“爆单”,排队、抢购、代购等现象屡见不鲜,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现象级品牌。
山姆瞄准中国中高收入家庭这一目标群体。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报告,中国拥有6700万中高收入家庭,这些家庭对高品质生活有更高的追求,成为山姆的核心客户群体。
山姆的受众,正是盒马们当年想要获得的消费群。
一家中国的超市,正在成为中国的山姆,那就是胖东来。2023年以来胖东来成为了中国零售业的传奇。
不仅因为胖东来的商品,还因为其服务。马云曾经盛赞:“它引发了中国零售商的新思考,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子。”
包括雷军业曾经在小米之家创办前,专门到胖东来学习,并称之为“中国零售业一直是神一般存在”。
2023年,胖东来逐渐火出圈,甚至成为许昌的旅游景点,众多外地人专门到胖东来学习、购物。
我们看胖东来和山姆,实际上反而成为了当年马云对新零售期待的样子。
体验、品质、数据,这些因素成为了新零售最关键的指标,把人们从线上吸引到了线下。
新零售概念提出来10年的光景上,我们发现零售就像是一个圈,曾经被抛弃的线下业态,客流正在回归,品牌正在回归。
相反,对新零售投资了近10年的阿里,在这两年却又无情地离场。
我们回想马云提出新零售的那年秋天,到底马云看到了什么,2024年的冬天,阿里为何又断离舍的那么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