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长账期,困住中小企业

访客 2025-04-22 17:26:20 12158
长账期,困住中小企业摘要: 为什么大型平台越来越爱欠钱?鲸商(ID:bizwhale)原创作者 | 三轮这段时间最火热的就是中美关税战了。美国对华最...

为什么大型平台越来越爱欠钱?

长账期,困住中小企业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三轮

这段时间最火热的就是中美关税战了。

美国对华最新关税加征至245%,并且取消了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关税豁免。一时间,“出口转内销”,押注其他可替代性的市场,成为外贸人的解法。

贸易战升温,对当下的企业来说,最要紧的是要获得现金流周转。

在这个关键时刻,最实际的应该是回款速度。真金白银才能给商家带来安全感和确定性,也能给到商家信心。

工信部主管网站“中国工信新闻网”发文呼吁“须重视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好长账期问题”。实际上,缩短账期其实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而是平台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为什么长账期是行业顽疾?

中小企业困在账期里

在供应商和渠道商的生意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场景几乎不存在。“赚到钱”与“拿到钱”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衡量两者之间的时长的账期,已经是企业生存的“命门”。

一家企业可能生意很好,产品好,销售强,但是会因为周转不灵,有一笔钱迟迟拿不到就经营困难。甚至会出现报表上利润很高,突然就资金链紧张了的局面。

毕竟利润只是纸面富贵,现金流才是生命线。现金为王是生存之道。但是零售行业苦账期久矣。

账期最初是一种信用制度,方便先货后款进行经营。在商业世界里,强者拥有话语权。账期已经逐渐变味了。账期已经变成博弈的工具。

长账期已经是普遍现象。

虽然相关法规规定,零售商与供应商约定的货款支付期限通常不超过收货后的60天。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可以通过改变合同条款等操作进行延长。

部分大型连锁超市对供应商,可能约定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账期;汽车制造业90天左右。背后合作的小企业很难和大企业对抗。就拿附近办公楼送桶装水的小企业为例,给一家知名公司送水,水款已经有大半年没有结算,甚至生意还要继续做。

C端来看,线下销售面向消费者,能做到当面收款。但同样面向消费者,电商商家的账期却被明显延长。

一些大型电商平台的日常账期在半个月左右,有的会略微长一点,在大促期间可能向平台商家提供“0账期”的服务,但国内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账期在60天左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首先是消费者很少主动点确认收货,系统一般会在10天、15天后才自动确认收货。平台在消费者确认收货之后才会开始自己的结算流程。在自营电商平台,商家在签订合同之后,哪怕商品已经进入自营仓库,全部货款也不会第一时间结算。

在和自营电商平台的合作当中,供货商把货送到平台的仓库,相当于被平台买断,但平台不会马上给钱。通常情况下,平台把货卖出去后,会把货款放在自己的账上。所以会出现一种局面:商家在平台卖了一批又一批货,却始终收不到钱。商家是弱势的一方,不敢跟平台叫板,难免担心搜索权重下滑等问题。

为什么长账期的问题无法自发改善?核心原因还是有利可图。

长账期衍生出“现金流游戏”

账期延长对自营电商平台来说,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假设有一笔100亿元的账款,平台一年之后才付给供货商。假设平台把这笔钱存银行,按照当下3.1%的利率,平台凭空就赚了3.1亿元的利息。

账期这个顽疾,之所以难解决,还是因为平台想从中谋利。平台不想快速结款,本质是可以调节现金流,进行快速扩张。

电商行业打价格战的时候,毛利率变低,自营电商平台的资金压力增加。通过拉长账期,实现资金的腾挪。晚结的款项,可以用来投入广告营销,或者继续囤货。延长账期是一种“隐性压价”。延长账期便成为维持现金流的“捷径”——用供应商的货款填补经营缺口,形成“低价销售—延长账期—继续扩张”的畸形循环。

对上市企业来说,也可以优化财务报表,应付账款在会计上计入流动负债,让公司维持较高的现金流和营运资本,让财务报表更好看,吸引更多投资者,拉动公司股价上涨。

这也形成了诡异的现状。本来不缺钱且融资容易的大企业,获得了零成本的资金;而很难借到钱的中小企业,又得不到应有的资金回笼。

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代价。电商平台没付的利息,会转化为供应商的资金压力。

有媒体计算,如果账期和生产周期一样,供应商只需要启动资金就可以。如果账期延长,供应商需要准备成倍的资金。例如,工厂半个月完成一批生产,需要投入50万元的成本。假设账期为15天,生产完就能收到回款,就只需要准备50万元;如果账期变成60天,要保证生产连续不断,需要准备250万元。

期间供应商周转不开,需要贷款。账期还会成为套利的工具。

自营电商平台允许供应商把这笔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自己旗下的金融公司申请贷款,为此,供应商要付出比市场更高的年化利率,比如有供应链金融的某保贝,贷款利率高达5.5%,超过当前银行基准利率。

这种模式下,自营电商平台除了能赚供货商的商品差价,还能额外赚一笔放贷的利息,相当于从跟供货商的一笔交易里赚了两笔钱。

一定程度商上,当电商平台无法通过差异化和效率提升应对竞争时,延长账期成为最便捷的风险转嫁手段。这在供应商同质化、渠道集中化、金融替代性弱的行业,如传统零售、快消品、代工制造业,非常明显。

慢慢就会成为行业默认的规则,大型电商平台掌握流量大权,中小商家话语权小,只能被动服从越来越长的账期。

向“快”进化,一场权力的重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表面是掌握流量和渠道的平台们用账期去竞争,实际上背后考验的还是供应链和模式的先进性,以及平台企业是否愿意向中小企业让利。

供应商们敢怒不敢言。总会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提升供应链效率,提高存货周转率,为账期的缩短提供空间。短账期就会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新的商业模式也会用短账期吸引商家入驻完成原始积累,实现零售行业的进化。

虽然电商现在被诟病账期长。但在电商早期和传统线下零售相比,存货周转的效率更快。服装实体店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有120天到150天。电商明显要快很多,账期也比传统线下几级经销商的模式要短一些。只不过,现在有些电商平台将账期当成一门生意,丧失了先进性。

同样线下选品和运营也能提升周转效率。有相关人士表示,胖东来的账期不超过30天,比传统商超45天以上也要短。通过提高选品能力,加快库存周转,提升复购率,让供应商的账期缩短。

除了商业模式创新,金融机构也在推出工具帮助中小商家。有银行曾推出“负账期”的政策,消费者在预售时付完定金,商户就可以拿到全部货款,大幅缩减账期。

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供应商也意识到,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开始减少垫资的行为。相比为知名企业代工的光环,有现金流生存在当下更为重要。

账期应该变为“共赢纽带”,推动商业模式走出零和博弈。

账期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商业文明的温度计。商业应该实现让钱流动,让货流通,让人共赢。相关的大型平台企业,应该主动作为,缩短账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