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何小鹏变了,小鹏汽车转弯

访客 2025-04-18 13:27:36 67544
何小鹏变了,小鹏汽车转弯摘要: 文/向真编辑/子夜4月15日,小鹏汽车在香港举行了首场全球品牌发布会。一方面正式宣布推出大七座MPV小鹏X9,一方...

/向真

何小鹏变了,小鹏汽车转弯

编辑/子夜

4月15日,小鹏汽车在香港举行了首场全球品牌发布会。一方面正式宣布推出大七座MPV小鹏X9,一方面针对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等新业务秀肌肉。

选在香港举办,小鹏剑指海外的意图明显;定价36-42万元的小鹏X9,也是小鹏冲击高端MPV市场的重要一招;而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则是小鹏冲击多元化营收、全方位智能企业的重要业务版图。无论是出海、高端还是多元化,小鹏汽车在2025年的任务不可谓不重。

创始人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还透露,2025年小鹏汽车AI研发投入将达45亿元,较去年增长28.6%。大手笔投入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负担,参照何小鹏提出的2025年第四季度公司整体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来看,小鹏汽车2025年的压力不容小觑。

底气当然是源自去年以来MONA M03、小鹏P7+等爆款车型的出现,小鹏汽车终于从长久的艰难挣扎中喘了一口气。

2024年小鹏汽车总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毛利率14.3%,同比增长12.8个百分点。同时,2024年四季度交付量突破9万辆,甚至在今年一季度攀升至9.4万辆,登顶新势力交付量第一。

在小鹏汽车从生死困境中到暂时领先的过程中,何小鹏的角色至关重要。

在一众性格鲜明、标签突出的新能源汽车掌舵人中,何小鹏的画像可以说是最模糊的一个。他既不像李斌周旋于资本和车主之间做到人见人爱,也不像李想一样杀伐决断,更没有雷军身上强大的营销能力。宽厚朴实是少数外界对他的标签,但这依然与魅力四射的创业明星相去甚远。

2022年G9改款风波后,媒体将小鹏汽车的困境归因于何小鹏的性格过于软弱,无为而治的管理风格掣肘了小鹏汽车的发展。但仅仅2年过去,何小鹏就有了一个新的标签——“狠人”。正是在“狠人”何小鹏的带领下,小鹏汽车走出了最难境地。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改头换面的何小鹏,如同重回赛场的小鹏汽车,成为新能源市场的新变量。当前的相对优势得之不易,而如何续写增长,将是何小鹏的下一个难题。

1、“铁娘子”辅助,何小鹏学着狠心

何小鹏的管理风格在2023年有一个集中转折期。

导火索是2022年9月首款智能旗舰SUV车型G9发布失利。因为繁琐的SKU设定、复杂的选配逻辑、价格高于预期等问题,小鹏汽车被迫在发布会2天后修改配置和价格,导致新老用户的口碑集体崩盘,小鹏汽车的股价也在发布会后首日大跌11.57%。

2022年小鹏G9宣传图,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G9的失利暴露了小鹏汽车的组织结构缺陷。在此之前,小鹏汽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总裁办”,由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兼执行董事夏珩、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何涛,以及副董事长顾宏地组成。

何小鹏在总裁办拥有两票投票权,但没有一票否决权。夏珩和何涛同是清华校友、广汽同事和小鹏汽车的创业伙伴,两人在投票上总是高度一致。这种情况下,何小鹏的意见不仅不能有效落地,还会因为其他高管反对而被推翻,包括G9版本设定上,何小鹏原本希望不设置低智能化、低续航的入门款,聚焦中长续航,但最终没能说服其他高管,推出了多版本。

在这个时期,何小鹏信奉“无为而治”。有传言称何小鹏在2021年曾想要辞去CEO,做专职董事长,而放权给夏珩和何涛,对其分管业务的决策极少提反对意见,或许就是一种培养和试水。但无论是2021年的P5还是2022年的G9,夏珩都没能证明自己担任CEO的能力。

G9改配风波后,何小鹏取消了总裁办,建立战略、产规、技术规划、产销平衡、OTA五大虚拟委员会组织和E、F、H三大平台产品矩阵,三大平台负责人均直接向何小鹏汇报,权力开始向他一人集中,而夏珩则在2022年底辞任了执行董事。

不过,此时的何小鹏仍未自洽,面对媒体将其类比马斯克的“独裁”质疑,他仍会挣扎着为自己辩解,认为马斯克的做法“不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真正的转折点在2023年1月,随着长城汽车前总经理王凤英的加入,何小鹏才完成了从无为而治到铁面狠人的身心转变。

王凤英素有“车圈铁娘子”之称,供职长城汽车的31年里,她逐渐从一线销售成长为总经理,在长城汽车推出皮卡车型、爆款车型哈弗H6,以及营收规模破千亿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也是长城内部少数敢和董事长魏建军拍桌子的人。

长城汽车前总经理、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图源长城汽车官方公众号

加入小鹏汽车担任总裁后,王凤英将拼命精神和铁腕手段一并带到了这里。

不仅每周7天连续工作,成为何小鹏口中“超级努力”的典型,在管理风格上,王凤英也偏好说狠话、办狠事。何小鹏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提到,王凤英常在很多人的场合骂高管长达1小时。这种不留情面、近乎野蛮的做法有过争议,何小鹏曾劝说王凤英骂人也要看场合和时间,但似乎并不成功。

与此同时,在接手小鹏汽车的营销、供应链、产品规划等业务后,王凤英在小鹏汽车内部掀起了一轮整顿肃清风潮。入职之前,王凤英便敏锐察觉小鹏的钢材采购存在问题,随后何小鹏亲自带队去一线核查,最终揪出供应链腐败链条,不仅涉事员工,就连采购部负责人兼总裁李丰也被警察带走。

供应链之外,销售体系也经历了重塑。彼时小鹏直营和授权两个体系各自独立、各有山头,内部竞争严重,甚至选址都会重叠。王凤英将直营和授权团队合并,撤销大区制改为25个小区,推出“木星计划”淘汰效率低下的直营门店,引入经销商降低成本、扩大门店覆盖面。

除了反腐风暴带来的组织清洗,以及架构调整带来的人事变动,王凤英加入后何小鹏的用人策略也发生了变化。资历、经验、情感这些过去的用人原则都被推倒重塑,岗位属性、职级完全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研发、HR、营销、供应链的高管可以交叉任职,P9可以快速拔高负责P10的业务。

看似无章法的选人用人标准,却有统一的最终目的:驱动高管迭代学习、快速筛选最适应小鹏汽车当前阶段的高管团队。换言之,行就上,不行就换。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鹏汽车进入创业以来人员最动荡的时期。2023年,小鹏汽车30个一级中心的负责人换了85%,第二季度员工离职率飙升至18%。当年底的G9二次发布会上,何小鹏坦言:“去年小鹏财报里的12位高管,今年只剩下两位。”

2023年9月小鹏汽车发布2024款小鹏G9宣传海报,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也在这个过程中,小鹏汽车逐渐确立起以何小鹏、王凤英、顾宏地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夏珩、何涛则于2024年3月退出核心管理团队,成为终身荣誉顾问。

从结果来看,组织变革的成效显而易见。对比改革前,小鹏汽车的采购成本同比降低31%,决策效率提高3倍,G6车型从用户需求调研到量产仅耗时11个月,刷新行业纪录。

媒体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何小鹏,在最新的公开采访中,何小鹏坦然称“董事长可以做好人,但CEO不能”,革新过程中“绝不顾及个体感受”。这是2年前的何小鹏无法坦然接受的说辞,但现在何小鹏已经能够自洽。

不能否认,向死而生的竞争环境中,对比善良、宽厚,极致理性和果决才能帮助小鹏汽车重回增长,而王凤英则是辅助何小鹏重塑体系的那个人。她处事风格中的狠辣、果决,帮助何小鹏快速补足了这一环。而何小鹏的难得之处则在于,当王凤英在小鹏汽车掀起巨浪时,他最大程度地支持并推动了变革的落地。

2、挣扎十年,何小鹏终于喘口气

回溯10年发展史,自2014年诞生以来,小鹏汽车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蔚小理时期,小鹏的销量、品牌声量长期落后于蔚来和理想;后来新老车企逐鹿新能源市场,小鹏汽车也许久未能拿出一款让同行、车主惊艳的车型。

小鹏的上个高光时刻要追溯到2021年,因为2019年上海车展发布的小鹏P7销量不错,小鹏在2021年超越蔚来、理想登顶新势力销售冠军,首次在蔚小理中拿下头筹。

但此后两年,无论是号称第一款量产激光雷达、实现城市高阶智驾的车型P5,还是首款售价超过30万的车型G9,小鹏都未能再造下一个爆款。随着华为、小米、吉利、长城等新老车企前赴后继涌入市场,配置、技术、外观的比拼白热化,小鹏的存在感进一步弱化。

直到MONA M03的出现,小鹏汽车才终于扳回一城。2023年,小鹏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宣布将推出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也就是2024年8月推出的MONA M03。

小鹏汽车MONA M03宣传图,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这款车型定价压低到了10-15万元,与比亚迪秦Plus EV、AION S同台竞争,但配置和智驾技术却明显高于竞品,例如MONA M03支持L2级智能驾驶辅助,包含全速ACC、车道居中保持、自动泊车等高阶功能,而AION S只有定速巡航,MONA的安全气囊数量也超过AION S。

优势明显的性价比,让MONA M03成为去年入门款电动轿车的黑马,上市7个月销量破10万辆,也是2024年小鹏汽车销量最高的车型。因为MONA M03太火,大量车主前往小鹏线下门店看车试驾,还意外带动了小鹏G6等其他车型的热销。

小鹏汽车MONA M03销量破10万辆,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同样的性价比优势也存在于去年底推出的小鹏P7+,全系标配高阶智驾、不订阅、不收费,打破了行业普遍玩法,让P7+做到20万级别智驾技术领先,成为MONA M03之后,小鹏汽车的又一个爆款。

从MONA M03到P7+,小鹏汽车频繁推出爆款背后是高阶技术、高配置的同时兼具价格竞争力,而底层则源于一套强有力的成本利润体系在支撑。

这与王凤英的加入密切相关。在主管产品、销售、供应链等业务后,王凤英在小鹏汽车销售端、供应端掀起了全面革新,开启大刀阔斧的降本计划,死抠利润,给降价留出空间,保证产品竞争力,而这些决策几乎都得到了何小鹏的支持。

销售端方面,整合销售渠道减少内耗,降低营销成本,同时MONA也由原本的独立品牌计划改为如今系列,与小鹏共用同一套销售体系,省去了全新品牌的宣发、门店建设等成本。

供应端方面,采购体系全面反腐、重构,采取CEO直接监管的透明采购机制,直接推动小鹏汽车单车BOM成本下降25%,仅动力电池采购成本就下降了23%。

且凭借在长城汽车积累的多年经验,王凤英对汽车生产的成本项十分敏感,所以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小鹏汽车钢材采购价不对劲。后来其对小鹏的成本还进行了多项优化,包括海运采用滚转船省下70%成本,将高成本的Nappa真皮用在刀刃上,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尽力缩减成本,甚至在员工差旅、广告营销费用上也开始算起了经济账。

这些举措,不仅给产品留足了降价空间、提高了价格竞争力,还增加了产品利润,将看似矛盾的降价、增利一举拿下。

以2025款G9为例,更新后这款车型的毛利率从-5%提升至18%。何小鹏坦言,新款G9虽然价格卖得更便宜,但毛利率却更高。更典型的案例是MONA M03,这款高配低价的车型推出的2024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不降反增。

2025款小鹏G9,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根据财报,2024年,小鹏汽车销售业务毛利率为8.3%,较2023年的-1.6%大幅提升,毛利率连续6个季度改善。受此影响,小鹏综合毛利率较2023年增长了12.8个百分点。

除了主营汽车销售业务的盈利能力增强,小鹏还积极发力技术服务以增收增利。2024年,小鹏宣布与大众达成战略合作,一方面两者共享采购资源,以更大规模换取更低成本价格,一方面,小鹏将向大众提供技术研发服务,这笔交易帮助小鹏2024年的服务及其他收入同比大涨89%至50.4亿元,且服务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7.2%,是汽车销售业务的接近8倍。

小鹏汽车与大众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内部死磕成本,外部爆款频出,小鹏汽车终于在2024年驶入安全区,也帮助其在2025年开了个好头。

3、信心回来了,挑战还在

虽然摆脱了生死危机,赢得了相对优势,股价也在半年内飙涨逾300%,但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何小鹏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

最直接的业绩层面,小鹏汽车尚未迈过盈利线,2024年仍然净亏损57.9亿元。何小鹏设定的盈利目标是今年第四季度。从年初发布的新款G6、G9起售价下调,全配置车型均在30万以下来看,小鹏汽车想要延续MONA M03和P7+的打法,以性价比抢占市场和利润。

但目前来看困难重重。一方面MONA M02和P7+性价比的重要依托源于其智驾技术,不管是10-15万级别的MONA M03,还是20万级别的P7+,都搭载了小鹏最新智驾技术,这种“高配低价”的反差成为许多消费者购买的理由。但目前小鹏在智驾技术上的领先性正在被追赶。

步入2025年,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车企纷纷发布智驾普及战略,智驾平权不再是小鹏的独特优势。而且智驾的竞争正逐渐向入门车型、低价车型转移。今年初,比亚迪一口气发布21款智驾车型,10万级以上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10万以下多数搭载,甚至售价不足7万元的海鸥智驾版也搭载了高阶智驾。

小鹏汽车5月将推出的MONA智驾版,立志打造15万级顶级智驾产品,虽然是爆款车型的再升级,但面对比亚迪秦Plus智驾版、长安深蓝S05、吉利银河E8等竞品车型在高阶智驾普及、降价上的夹击,MONA的销量还有待市场验证。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近几年竞争白热化,小米SU7也同样主打高配低价,且价格不断下探,与小鹏P7在20-25万价格带形成竞争。小鹏SUV车型G6、G9前面则有特斯拉爆款车型Model Y,3月小鹏下调2025款G6、G9起售价,或许就是为了迎击Model Y。

而且众所周知,薄利多销的经营逻辑虽然行之有效,但却极度依赖爆款车型的销量稳定,对比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小鹏汽车目前的身位和体量都还有巨大提升空间,MONA M03之后,小鹏后续的性价比打法仍需要更强有力的车型接力。

对比薄利多销,卖一辆顶三辆、顶五辆的高端策略,是车企普遍的追求,蔚来、小米都在中端产品之外,推出了更高端的产品系列蔚来ET9、小米SU7 Ultra,都是为了更高的产品利润率。小鹏不是没有此想法,刚刚发布的X9车型,就是小鹏冲击高端MPV市场的重要产品,但过去两年小鹏的性价比标签明显,能否突击高端市场仍存在疑问。

除了汽车销售业务,小鹏汽车近几年在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巨大。近期,小鹏汽车宣布2026年将量产体式飞行汽车、L3级机器人。密集的非汽车业务量产计划,势必会对小鹏汽车的资金、产能带来压力,且未来两年也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的淘汰赛阶段,如何平衡多项重资产业务的发展,小鹏汽车还需要给出答案。

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图源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号

挑战众多,但何小鹏显然并不打算守成。不管是决定由单一纯电模式向纯电、增程双动力模式发展,试图开拓纯电之外的增程市场,吸引潜在增程车主,还是G6、G9、MONA的智驾配置再升级、价格再下调,向更强大的行业龙头特斯拉、比亚迪等发起挑战,小鹏汽车仍在奋起直追。

正如何小鹏自己所说,“今天只是小赢,小赢总比死好,但也不够。”在他的定义里,真正迈过生死线,小鹏汽车至少要年销100万。以此推算,2024年只是小鹏汽车重回牌桌的一年,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本文头图来源于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