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挖洞、广积粮

文丨张桔 编辑丨谢长艳
关税博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针对美国对华关税的一再加码,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但A股、港股平稳落地,且“深蹲”又为投资者提供了入场的好时机。
在关税博弈的背景下,两条主线变得更加清晰:一是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具体包括国产芯片、国产算力、光刻机等细分赛道等;二是消费内需,具体包括旅游、酒店、乳业、新能源车等。
而恰逢四月财报高峰,投资者亦能找到具体的财务指标,以此去支撑这两条主线中的优秀标的。
整体看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依然有很强的韧性。
截至4月10日,A股已累计有1325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年报,其中1146家盈利,179家亏损,合计营收为39.69万亿元,同比增长0.36%,合计净利润为4.11万亿元,同比增长6.4%。从净利润变动幅度来看,754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加,571家净利润同比下降。
从净利润来看,269家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排名居前。从净利润增幅来看,23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50%,广西能源、华北制药、安迪苏排名居前。
核心龙头股交出的更是一份份优异的答卷,比如贵州茅台,2024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741.44亿元,同比增长15.66%;利润总额1196.39亿元,同比增长15.41%;归母净利润862.28亿元,同比增长15.38%,公司实现日赚3.28亿元。
回看历史,四月往往是题材股退潮和价值股上位的时期。国产替代和消费内需两条主线,短期谁能带领大盘到达更高的点位,就看资金的喜好以及随机出现的事件刺激。而国产替代下的科技板块胜算概率更大,毕竟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当下,科技板块中的重要突破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涉及机器人、国产算力、大模型、半导体、端侧芯片、光刻机、AI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人工智能时代,AI+的思路亦如当年的互联网+场景。
长期看,两条主线谁能走得更长远,就看谁的基本面更胜一筹。放眼消费内需,无论是新能源的固态电池、受政策力捧的传统大消费,还是在产业层面突破的创新药,当前均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或许价值与成长的天平会在较长时期呈现势均力敌的状态。投资者若想在熟悉的领域寻觅风景,可以在上述领域抱紧龙头股,期待闻到夏日的芳香。
四月未央,宜深挖洞、广积粮。
(本文已刊于04月12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