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豆,率先脱钩

文 | 老鱼儿
编辑 | 杨旭然
一场关乎中国人“饭碗”的暗战,正在贸易摩擦的火花中,愈向明朗化。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11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升级影响中国对美国农产品采购,中国大豆商本周转而大量购买巴西大豆。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进口商在上周前半段从巴西采购了至少40艘货船的大豆。知情人士称,这些买家趁巴西大豆价格近期回落之际迅速下单采购。
中国豪买巴西大豆的背后,是中美贸易战的硝烟再起。随着中国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美国大豆不再是中国买家的最优选择。
与此同时,在大豆进口领域中,中国早已构建起多元供应链,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大豆源源不断输入,美国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这一动作清晰传递信号:中国在系统性地补齐大豆短板之后,已经不会因单一国家的政策钳制而陷入被动。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困局
大豆,这种我们并不直接食用的作物,看似离中国餐桌比较遥远,实则是国人餐饮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食物安全和膳食结构。
大豆是食用油、豆制品和动物饲料的核心原料——大豆油占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的大约40%;豆粕则是生猪、家禽养殖的核心饲料原料,占据饲料蛋白来源的70%,直接关乎14亿人的肉蛋奶供应。
但长期以来,大豆供给一直是中国粮食安全中最脆弱的“短板”。
30年前,中国对国外大豆的依赖还是微乎其微。1995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仅为29.39万吨。可是此后,伴随着中国农牧业和食品业对大豆需求的剧增,中国大豆进口数量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买家。
2024年,中国消耗约1.17亿吨大豆,其中约90%依赖进口。
这种依赖性源于两个结构性矛盾。
第一是中国人对肉蛋奶等食品的需求呈倍级增长。
1955年,我国年肉食消费量仅为6.1公斤;1985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6.6公斤;1995年,又提升到了33.5公斤;2024年,中国的年人均肉食消费量为72.72公斤,是40年前的4倍还多。
1995年,中国人年平均奶消费量为5.68公斤;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变为41.5公斤,是30年前的8倍之多。
1995年,中国禽蛋产量为1676.66万吨;2024年,这个数字变成3588万吨。而去年中国人年均消费鸡蛋约280枚,年消费总量达4000亿枚,高居全球之首。
而在需求激增的同时,作为肉蛋奶的核心蛋白质来源,国内大豆产量却始终没有随之跟上。近20年来,国内大豆产量占消费量比重从近四成,跌至了不足二成。
供需失衡的背后,是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的深度占领。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美国转基因大豆凭借低价优势涌入。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2000年末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此后,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是随着中国进口基数的不断增大。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总量日益增多。
2015—2017年,我国分别从美国进口大豆2841万吨、3366万吨、3285万吨,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5%、40%和34%,在数量上达到了顶峰。
在此期间,中美两国在大豆的进出口问题上,开始进入了不可避免的调整阶段。
02 纠缠
中美围绕大豆的博弈,堪称“经济暗战”的缩影。
从美国方面来讲。是利用优势技术、产能和大额的政府补贴,不断打击中国脆弱的大豆供应链,从而占据产业链主动地位,甚至采取各种非常规手段,打击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国种植户。
例如最典型的一次“大豆战争”,发生在2003年8月,当时美国农业部突然发布报告称,受天气影响美国大豆库存将降至20年最低水平。这份报告引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540美分/蒲式耳,暴涨至2004年4月的1060美分(折合人民币约4400元/吨),涨幅近100%。
恐慌性的上涨中,中国压榨企业判断失误。2004年3月,中国企业组成大型采购团赴美,以4300元/吨高价签订800万吨大豆长期采购合同,占当时中国全年消费量的40%。
但仅一个月之后,美国农业部突然宣布此前数据存在误差,预计2004年大豆将丰收,导致国际大豆价格暴跌至2200元/吨,跌幅达50%。
此时中国企业面临两难选择:执行合同将产生每吨2000元亏损,违约则需支付巨额赔偿。最终70%企业选择违约,但遭到国际粮商集体诉讼索赔60亿元,并被实施全球采购禁令。
采购禁令和价格优势让中国压榨企业们难以抵挡。到2004年底,行业企业从千家以上锐减至90家,其中64家被ADM、邦吉等四大粮商控股,外资控制了中国85%的压榨产能。
从中国方面来讲,对此局面进行反制,能够依仗的主要是市场采购能力。
2018 年,特朗普政府以贸易逆差等理由为依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对大量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大豆作为美国对华出口的重要农产品,率先被卷入这场贸易风暴。当时中国对美大豆关税提高至25%,使美国整个大豆行业受损严重。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8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骤降50%,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
到2018年底,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大豆库存创下纪录新高,大豆出口量远远低于上年同期。报告同时指出,“美国大豆运输逆差主要是因为中国”。
但即便是反复纠缠,中国也一直没有完全放弃美国大豆。
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大豆价格一直低于国内,还因为美国大豆相比中国大豆,普遍拥有更佳的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油脂含量在15%至18%之间,比美国要低5个百分点。
为了国人餐桌的丰富多样,也为了展现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中国食品业和养殖行业长期以来和美国大豆紧密绑定。
同样,美国也始终难以割舍中国市场,即便加征关税,仍有不小的利益。
2023年,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占其出口量的51%。2024年,中国又购买了美国近48%的大豆出口,继续成为美国农民的最大金主。
但是在2025年,关税冲突的升级,已经将这种脆弱的平衡打破了。显然,中国已做好了“完全脱钩”这个最坏的打算。
03 脱钩
中国的大豆破局之路,核心在于两条腿走路:扩大本土种植、重构海外来源。
对内,一场“大豆振兴”攻坚战已持续打响。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大豆扩种计划”上升为战略高度,从种植面积、种植模式、种植区域、种植技术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的部署。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7亿亩,同比增长1.95%,是1958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高油高产大豆面积达到2000多万亩,同比增加500万亩左右。
中国企业也在政策推动下,围绕农业科技进行大豆创新。
2024年,北大荒集团尾山农场推广了龙垦3092这个高蛋白、高产量的优质大豆品种,使得大豆种植最高亩产569.25斤,其中,第五管理区大豆平均亩产509斤,再创新高,且蛋白含量高达40%。
还有,重庆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基地取得了重大的农业突破——他们的试验田大豆亩产达到了令人瞩目的280公斤。
在整个产学研体系的共同努力下,国产大豆产量从十年前的1200万吨增至2022—2024年连续三年的2000万吨以上。进口依存度得以从90%降至82%左右。虽然看起来降幅不大,但也已经为中国本土大豆产业的复兴起了一个头。
对外,中国则着力匹配更多大豆卖家,尤其是物产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的南美国家。
上一轮贸易战打响后,我国逐步减少美豆进口。自2020年开始,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巴西,逐渐成为这场中国大豆供应重构的最大赢家。
2021年以来至今,全球大豆逐年增产,美国大豆产量整体维持在1.13亿-1.2亿吨之间,而巴西大豆产量则从1.3亿吨增产至1.7亿吨,持续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
相比美国大豆,巴西豆价格更低(到岸价较美豆低5%),含油量和蛋白含量略高,且杂质含量明显低于美国大豆。总体上看,在正常贸易环境下,进口巴西大豆的经济效益要略好于美国大豆。
加上贸易摩擦的大背景,让中国需要更加安全友善的合作伙伴。
今年中美互加征关税之后,巴西总统卢拉很快决定要在5月份访华,显示出了在商贸往来上的极大诚意。
这让中国在大豆上的“B计划”,看起来更加具有确定性。也给中国的食品工业、饲料行业、养殖行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今,大豆依然是美国对华出口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价值超800亿元,但相较以往,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明显缩减。2017—2024年,中国自美大豆进口量从3285万吨降至2213万吨,市场份额从34%滑落至22%。
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中巴西大豆出口总额的占比约70%,是美国的三倍多。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巴西大豆已经成功抢占了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04 写在最后
目前,巴西大豆并不能100%替代美国大豆。如南北半球的因素决定了,两者从种植与上市时间来看是交替的,单纯依赖进口巴西大豆可能会在四季度和一季度出现大豆阶段性青黄不接的情况。
此外,美国大豆的品质更加稳定,海运至我国的时间也更短。
以及,即便是巴西生产的大豆,其背后可能也是美国资本的所有权,这还不包括美国资本和国际资本对农机、种子、化肥、海运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垄断。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供需关系,中国和巴西也没有实现本币结算,中国买家仍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巴西买家仍在接受美元而不是人民币完成交易。
因此,中国也需要不断开拓更多海外卖家,不仅有巴西和阿根廷这样的南美国家,也应该有非洲、中亚、东欧等其他可能的产地被培育出来。
一粒大豆,折射出大国农业的艰难转型。粮食安全没有捷径,“自力更生”与“广交朋友”并举,才能让中国不依赖任何外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