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DA将限制动物试验,“猴茅”跌停

4月10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周四宣布,计划在单克隆抗体疗法及其他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用“与人类相关的方法”取代动物试验;这些方法包括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等。
此外,据外媒报道,特朗普可能会使美国制药企业用于试验的长尾猕猴进口价上涨40%。受多重消息影响,中国CRO昭衍新药今日开盘即几乎跌停。
FDA计划于明年启动一项试点计划,允许部分基于抗体的药物开发商采用非动物测试策略。试点研究的结果将用于决定更广泛的政策调整和指南更新,预计相关措施将逐步实施。
据悉,FDA将对提交非动物试验得出的可靠安全数据的公司简化审查流程,这将激励对现代测试平台的投资。
FDA表示,这种新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药物安全性,降低研发成本和药品价格。FDA专员Martin Makary表示:“这一举措标志着药物评估领域的范式转变,有望加速为美国人提供治愈方法和有效治疗,同时减少动物使用。”
FDA的要求将通过所谓的“新方法学”(NAMs)数据进行“减少、优化或潜在替代”动物试验,这些数据包括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预测药物作用及副作用,以及在实验室制造的人体器官样结构上进行测试。
而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NABR)在一份声明中称:“目前在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动物模型尚无完全替代品。”
NABR主席Matthew Bailey表示,尽管人工智能有望加速研究的多个方面,但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有数据的积累。未知变量可能对患者构成最大风险。因此,观察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能被验证为完整生物机体的替代品,以及在哪些领域不能,将是一件有趣的事。
2024年12月,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的FDA现代化法案3.0,已明确鼓励使用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新方法学(NAMs)数据替代动物实验;推动行业向“无动物实验”方向发展。
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动物实验成本占药物研发总支出的40%-60%,非动物方法可将成本降低至10%以下。
从效率角度,类器官和器官芯片能在3-6个月内完成传统动物实验需2-3年的测试;缩短上市周期。
近年来,类器官技术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复杂器官功能模拟、临床转化应用、跨学科融合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而中国企业昭衍新药被市场称为“猴茅”。作为国内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业务深度绑定实验猴(尤其是食蟹猴)的繁育与临床使用。
因此FDA政策明确后,从短期风险来看,其业绩修复难度加大。2024年出口量约2500只,占公司实验猴总出栏量的20%,出口额超8亿元,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其中,
美国:占出口总量的40%;
欧盟:占出口总量的25%;
东南亚与日韩:占出口总量的20%。
而长期风险来看,昭衍新药在替代技术布局上落后于头部企业:
类器官:尚未建立商业化平台,而药明康德已推出20种疾病类器官模型。
AI应用:仅在病理诊断环节引入AI辅助,未涉足药物设计、毒性预测等核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