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岁的中国最美大学,走出一支IPO军团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东海之滨,鹭岛之南,一所百年老校今日热闹非凡。
4月6日,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的厦门大学迎来了自己104周年校庆。回望1921年,一艘承载万千期盼的小小红船在嘉兴南湖扬帆起航。同一年,陈嘉庚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怀着“为吾国放异彩”的宏愿,从新加坡返回故乡厦门,创办了厦门大学,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不难看出,厦门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教育兴国的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百年来,厦门大学始终以“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为精神内核,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闽西长汀,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勇立潮头,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与之相伴的,自然是流淌在厦大学子血液中的“创新精神”。如今,厦门大学的校友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财富创造力方面,“最美大学”的校友力量同样表现突出。安踏体育的丁世忠、特步集团的丁水波、世纪金源的黄涛、中升控股的黄毅、菲鹏生物的崔鹏和曹菲夫妇……不少商业领袖均来自厦门大学。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近一年来迎来不少成功闯关IPO的厦大校友企业,如杨清金控制的中仑新材、陈国鹰控制的慧翰股份、林佳继创办的拉普拉斯……以上种种,都是厦大精神传承的缩影。
透过厦大百年办学历程的棱镜,同时还能窥见厦门从偏居东南的海防小城跃升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密码。一定程度上,厦门和厦大是共生互荣的关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厦门市就和当时的国家教委签订共建厦大的协议,为高校和所在地的共建提供了范本。接受厦门滋养的厦大,同时也在反哺厦门,百年来培养的数十万英杰为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厦大校友,排队IPO
多个厦大系IPO在赶来的路上。
最新一幕发生在今年2月末。彼时,白鸽在线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向IPO发起冲刺。其身后掌舵者涂锦波毕业于厦门大学,拥有逾二十年的保险行业及公司管理经验。
成立于2015年的白鸽在线,是一家场景险数字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利用场景险作为工具,通过提供创新及科技赋能的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智能营销及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TPA服务获得收入。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以2023年收入计,白鸽在线在中国场景类保险数字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中位列第一,市场份额为4.4%。
白鸽在线自成立以来,备受资本青睐。2016年4月,白鸽在线完成了15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获得了厦门汇诚投资的支持;2021年5月,新希望领投其近亿元A轮融资;后于2022年8月、2024年5月、2025年1月,白鸽在线分别完成三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厦大校友企业,白鸽在线与厦门大学保持着紧密互联关系。今年2月,白鸽在线与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共建实习基地,推动学术成果产业化,从而实现产学研用的结合。彼时涂锦波表示,“未来,白鸽在线将继续加强与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业务交流和相互学习,共同围绕数字金融研究、数据风险管理、数据资产共建、保险科技模型开发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助力厦门打造数字金融创新高地。”
在奔赴二级市场路上,还有一个“厦大教职工IPO”。
2024年底,来自厦门的优迅股份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这标志着厦门优迅正式开启了IPO之路。
成立于2003年2月的优迅股份,是中国首批专业从事光通信前端高速收发芯片的设计公司。公司创始人柯炳粦1955年生于福建莆田,1983年从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厦门大学法律系任教。20世纪90年代初,柯炳粦辞去教职,投身商海,在一家外贸公司做高管。2003年,柯炳粦以2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起步,在厦门大学旁的软件园一期,创办厦门优迅,专做国产光通信芯片。值得一提的是,优迅股份也是中国首批专业从事光通信前端高速收发芯片的设计公司。
在此之前,更是有一群厦大校友在二级市场成功挥起敲钟大锤。
其中一头独角兽IPO尤为引人关注。2023年10月29日,在厦大校友林佳继带领下,光伏独角兽拉普拉斯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成立于2016年的拉普拉斯,是光伏产业内明星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内,拉普拉斯成功攻克了N型光伏高效电池的技术瓶颈,核心设备大规模应用于TOPCon、XBC等多种光伏高效电池制造,助推国内光伏电池厂商打破光电转换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还有拿下两个IPO的厦大校友陈国鹰。1996年,陈国鹰在福州创办了专注于第三方电信外包服务的国脉科技,并在2006年带领国脉科技在深交所上市,顺利摘得“中国电信外包服务第一股”桂冠。在时隔十余年的2024年,陈国鹰带着慧翰股份再次迈进深交所,并正式将第二家上市公司收入囊中,其个人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厦大系“创投力量”,正在崛起
相较于北上的985高校而言,厦门大学的“创投力量”不算庞大,但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路上,厦大并未落伍。
早在2016年,厦门大学正式成立中科创业学院。据介绍,厦大中科创业学院将依托厦大管理学院设立,携手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校内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创业实训等创业辅导,建立科研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同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厦门大学管理学科特别是创业创新学科的科研水平提升与学科发展。
同一天,厦大参与发行并管理的首只校友基金“中科南强股权投资基金”也同时启动。该基金由厦门大学与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联合设立厦门勤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旨在支持学校和校友创办项目的发展。
此外,在2024年正值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首只面向“嘉庚系”校友的创投基金“诚毅发展基金”正式完成签约,基金由集美区联合集美校友总会发起设立,拟由福建省产业投资基金、金圆集团、集美产投集团及嘉庚校友共同出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2亿元,由金圆集团旗下厦门创投担任基金管理人。基金旨在支持嘉庚学子创新创业,作为“嘉庚系”院校关键一员的厦门大学,自当属于此基金目标人群。未来该基金将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厦门大学在支持创业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业资源和平台。
提供的创业实践平台,包括海韵创客空间、芙蓉隧道创客空间和翔安校区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等,这些空间为创业学生免费开放,提供办公场地、基本办公设施等服务。同时,学校还联合厦门市大学生创业促进会建立服务站,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政策指导、项目评估、见习孵化、入孵项目成果推介等“一站式”公共创业服务。
近年来,厦门大学还积极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如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鼓励各类原创、具有科技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参赛,鼓励教师和符合条件的校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共同创新创业。2023年,厦门高新投与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火炬创业成长营也正式升级为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并得以深入对接厦门大学部分创新团队,进一步助力厦大的学者教授在向创始人的转变中少走弯路,走得更顺利。
2024年数据显示,在厦门高新投的已投项目中,也已有瀚天天成、赛诺邦格、嘉戎技术、福纳新材料、中材航特、银科启瑞、芯米半导体、元能科技、毫末智造等多个厦大创新团队或厦大校友创始人背景的项目。
眼下,科技成果转化势不可挡。
厦大与厦门市共建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研究院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立了“一门式”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及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务。这种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推动了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嘉庚高新院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建立各类校企研发平台24个,转移转化各类知识产权共74项,推动成立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创新企业70家,其中入驻创新转化人才团队企业26家,累计实现产值2.6亿余元,已初步成为厦门大学与其他本地院校、院所、企业创新合作纽带和桥头堡。
根据厦门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整体部署,近期,转化中心将持续开展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走访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与学院、师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适配的创新创业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速构建并发展“环厦大科技创新圈”。
可以预见,在科技成果转化大潮下,创业大军将涌现越来越多厦大人的身影。
厦大与厦门,共同成长
厦大的百年,同时也是和厦门共经沧桑、同铸辉煌的百年。
一个世纪来,厦大始终扎根厦门、融入厦门、服务厦门,与厦门发展同频共振,把支持特区发展融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紧贴厦门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创新源”“人才库”作用,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过去几年,厦大积极投身厦门“抓招商促发展”热潮中,引导推动一批校友企业家投资厦门,为厦门加快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厦大被称为“中国最美大学”一样,厦门在大多数人眼里的标签也与“美丽”紧密相关,但“美丽”从不是厦门的最大王牌。
过去几十年里,厦门市的产业结构与时俱进地发生巨大改变。从以前的渔业和农业为主,到改革开放以来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厦门发展迅速,再到现在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厦门市在产业结构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科技竞争、城市发展的关键一环。能否深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驱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至关重要的胜负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创新军备竞赛”中,厦门已展现出敏锐的战略眼光——此前发布的《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厦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将达到500家。
这一目标并不遥远。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先发地之一,厦门集聚了近200家人工智能企业,实现产业链全覆盖,成为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进入国内前列。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上升为国家行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一环。国家层面重点聚焦和部署的新赛道,无疑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各地积极抢滩布局的热门领域。一如当年“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增长动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赛道,“人工智能+”将体现出更高能的技术引领效应,持续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医疗、低空经济、城市治理等,为各大城市再造新的增长极。
种种信号表明,厦门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争夺战中已有关键的一席之地。目前,厦门正在全面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新型显示、新型储能、创新药械五个未来风口产业。
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攀高成势,是厦门积极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其中“4+4+6”体系由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组成,整合了原有的12个千亿产业链,为厦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厦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既得益于一流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科技力量的持续汇聚,也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不无关系。
未来,厦门这片滨海沃土必将诞生更多奇迹。而其中又有多少为“厦大系”,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