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巢,难适配“重口味”中国

雀巢和中国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以至于本来就算重口味的它,不得不迎合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重的口味。
日前,雀巢中国通过公众号发布,雀巢咖啡升级推出浓系列新品。
据悉,此次共推出厚乳丝滑拿铁、慕斯卡布奇诺、丝绒黑巧拿铁三种口味。
相较于配方升级前雀巢金牌馆藏系列产品,此次新品配方简单了,味道更浓了,添加100%进口乳粉和进口咖啡豆,并采用瑞士研发工艺,冲泡自带泡沫。
但这样的打法,真的能和花样百出的中式新茶饮们抗衡吗?
真的能对抗9.9元大战中的中国现制咖啡吗?
根据雀巢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显示,其销售额为913.54亿瑞郎,同比减少1.8%;净利润为108.84亿瑞郎,同比减少2.9%。
视角放在大中华区市场,雀巢销售额下降1.3%至50亿瑞郎。
2022年、2023年、2024年,大中华区营收分别为:381.6亿元、436亿元以及403亿元。这
并不算一份“亮眼”的成绩。
同时,近几年雀巢的动作频频:统一咖啡品牌、调味品统一管理(品牌独立)以及剥离银鹭。
中国市场,成为了雀巢翻盘的关键。
有意思的是,3月,证券日报采访雀巢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西强时,证券日报记者用了一个词描述张西强的言论:
创新(报道称,在交流中,张西强一共提到33次“创新”。)
毕竟,大中华区业务占到雀巢全球的6%,人口占到全球的22%,这是未来空间所在,因此中国依然是雀巢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张西强如是说。
为此,雀巢也在寻找新的中国市场机遇,例如3月3日发布公告称收购徐福记国际集团剩余40%的股份,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加码中国市场的又一动作。
雀巢一直谈到创新,如何理解?
以徐福记为代表的糖巧品牌能为雀巢带来稳定且增长的营收吗?
对于雀巢而言,大中华区是否有了“质”的变化?
对此,多个媒体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雀巢和口味越来越刁钻的中国年轻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了。
尽管雀巢咖啡的产品线涵盖广泛,速溶咖啡、即饮咖啡、现磨咖啡豆,咖啡胶囊、咖啡机,覆盖高中低端品牌。
但在大众眼中,雀巢咖啡几乎就是速溶咖啡的代名词,且偏向中低端市场。
随着速溶咖啡在中国乃至全球被瑞幸、库迪等现制廉价咖啡冲击,其整体业务都有被“平替”的危机。
不得不说,不参与创新,不在渠道上和新的竞争对手争夺市场,星巴克的今天就是雀巢的明天。
至于徐福记,给不了雀巢未来。
毕竟,大健康概念下,高糖高热的传统糖果品牌很难为雀巢带来想象空间。
而雀巢在大中华区的动作,包括剥离银鹭、统一品牌、管理等,其实都是去库存化。
这成为了后并购时代雀巢不得不为的选择。
但雀巢正在失去年轻人的喜爱,雀巢的各种动作,都在想激活最大市场即大中华区的年轻人的认可。
总体而言,中国市场正在发生质变,即:
整个中国市场正在走向国潮,且深入中国传统茶与咖啡以及其他品类的混搭,来形成一种年轻人热衷的新变化、新时尚。
相对而言,雀巢的变化还很保守。
于是,抢不到年轻人,就想着冲击中高端市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雀巢的另一种选择。
但曾经廉价(现在不是)的雀巢,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无法再高中低端上,实现任何平替,这成为了雀巢的焦虑和无奈。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