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中国科创新元年

直到今天,来自政府的投资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商汤、旷视和寒武纪的股东里,均有国资背景的投资公司,在杭州六小龙中,至少有四家企业接受过杭州市政府的资本加持。
政府带头出资的同时,民间资本进入科创的顶层设计也在世纪之交破茧而出。 1998年,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成思危提出了著名的“1号提案”,这个《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在日后被视为中国风投行业的里程碑。 此时恰好是互联网产业燎原的关键时期,两年后中国加入WTO,外商风险资本随即进入。在科技新产业奔涌,外商风险资本的带头示范,尤其最早一批互联网企业成功上市的财富效应拉动下,中国风险资本与创投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2024年,中国的风险投资总额已达402亿美元,尽管这些资本的流向并不局限于科创领域,但具有显著科创成果的项目,已完全可以通过开放渠道得到资本支持。 在1999年,腾讯账上只剩下了1万元现金,马化腾前后找了6个买家,得到反馈却是“看不明白”,甚至有买家按照“腾讯有多少电脑”来评估,最多只肯出价60万元人民币;而在阿里巴巴的第一轮融资中,马云用50%的股权,才换回了高盛500万美元的投资。 但只用了20多年,中国就营造出一个超级繁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创业者踏破投资人门槛的景象已是往事,市场上对宇树科技和深度求索的股权求购热情,甚至让两家公司的概念股连续疯涨。 国家对科创筹资体系的多层面规划,则始于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一个完整的二级市场,既可以在不同层面为科创提供资本支持,也是对一级市场资本退出的机制补足。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先后在2009年、2019年和2021年开设创业板、科创板与北交所,通过注册制改革、市场化定价等机制,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硬科技与专精特新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平台。 以最典型的科创板为例,截止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了581家,公开首次发行融资9176.12亿元。北交所上市公司共262家,累计融资552.37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超八成。 在巨大的科创筹资体系中,还包括了特别的一极——企业资本。它们一方面持续将自身积累的资金投入到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加强科创属性,一方面也以投资等方式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既为企业培育新增长,也服务于中国的科创发展。 尤其是通过市场化拿到丰厚回报、实现自造血的产业龙头,他们更熟悉产业前沿,对于科创的投入往往也更精准——仅在2023年,比亚迪将230亿元投向了智能驾驶与电池技术;宁德时代用120亿元继续加码固态与锂离子电池;三一重工以100亿元押注工程机械智能化;迈瑞医疗用90亿元继续深耕高端医疗装备。 2021年的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排行榜,冠军是让人想不到的中国建筑,费用也让人想不到:高达399亿元。其成就包括:攻克了碳纤维千吨级锚索技术,打破了日本长达60年的垄断——受益者不单是建筑,还可以包括战斗机、战略导弹、火箭和卫星。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与续航大跨越的2022年,理想和小鹏每个季度都要烧掉15亿元左右的研发费用,比亚迪则连续多年保持百亿级别的投入。
即便是被公认为“小钱办大事”的深度求索,在GPU方面的投资,据估算也至少需35亿元人民币。站在它背后的,是创始人梁文峰执掌的私募基金。 有人、有钱之外,中国科创如今还拥有一项几乎独步世界的巨大优势:产业基础。 建国后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让中国实现了一项独步世界的成就:拥有最齐全的产业门类和配套产业链,并在绝大部分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如钢铁、铁路、汽车、化工、电力、电器、电子等制造业部门,都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乃至最强。 早在2000年左右,深圳就拥有了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电视、手机等1600家产品厂家,生产一部手机所需的200多个元器件,在华强北方圆两小时车程内就能全部凑齐。后来,“两小时配套圈”,又与时俱进地演进成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印刷电路的强大硬件供应能力。 2006年,大疆创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宿舍里开始创业。其团队最初只负责产品的顶层构想和创新思路,所有生产环节都在网上发标,而其发出的每个组件、模块,甚至螺丝钉标的,都能吸引到数家代工企业竞争。 创业企业在小批量生产环节无法寻求稳定供应链的难题,因此迎刃而解。在此之后,凭借供应链的雄厚家底,大疆一轮轮完成了性能优化与产品降本,赢得了无人机的全球主导地位。 作为曾与大疆势均力敌的对手,美国3D Robotics公司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对于自身失败,有一个凝练总结: 大疆在极度复杂的硬件方面,进行了垂直整合和真正的创新。他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输给大疆,其实是输给了中国产业链。 产业基础对创新的托举,同样助力了宇树科技。它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运动、传感、人工智能四大分项技术上,都有产能充沛、技术成熟的厂家充当后盾。在完成顶层设计构想后,宇树对于技术组合、验证、优化的一切需求,均可通过与厂家的协作,获得有力的技术支持。 不久之前,黄仁勋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的前景时说,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汇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机会,他强调的,也同样是产业链基础的优势。 当政策营造了大环境,人、财、物三要素齐备,中国科创还有一块放眼世界独一无二的沃土,这就是巨大的内循环市场。 【03】 2018年贸易战爆发后,各种被“卡脖子”的案例,让“国产替代”的声音响彻云霄。 然而,国产替代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新中国的万吨水压机,到90年代探索国产操作系统,都印证了自主制造、独立自强的脚步。 与过去相比,新一轮国产替代的最大区别,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已是世界最大单一市场。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能在中国做到第一,也就能在世界名列前茅。 京东方在面板产业内的崛起,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 从2001年到2006年,韩国三星、LG等六大面板生产商,先后召开了53次共商会议,联合操纵市场,高价收割中国客户。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地区也对面板企业发出禁令,禁止其到大陆投资,后续又禁止当地企业将最新技术与产线引入大陆。 但这给了京东方一个良机——市场的巨大需求已经成熟,它开始以成本优势抢占份额,站稳脚跟;技术封锁则进一步助力已打开局面的京东方,让它得以继续向中高端市场突袭。 这最终成就了京东方在面板五大核心品类上的全球出货量第一,当年在面板领域卡中国脖子的三星、LG则纷纷被迫逼到市场边缘。 类似的故事在多个领域轮番上演:十多年前,隆基股份曾顶着亏损压力押注单晶硅,底气正是国内庞大装机量带来的市场需求;从造车新势力到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背后的底气仍然是“市场养技术”的需求逻辑——当中国消费者每年买走全球60%的电动车时,规模化生产直接摊薄了研发成本。 在差距最大的芯片领域,中芯国际能够主动发起“下调40%”的价格战,核心原因就在于28nm芯片价值虽然相对较低,但出货量却在整个芯片市场占比高达75%,背后更有中国本土这个巨大市场。 人口超14亿的中国,市场容量是天然存在的。微信、支付宝这类几乎“人手一份”的超级App自不待言,即便是医疗器械这种高度to B的行业,也存在巨大市场空间——中国每十万人拥有4.6张ICU床位,远低于德国的33.9张和美国的25.9张,超百万套随床配套设备的市场,一下子就摆在眼前。 经济学家米塞斯有一个经典论述:没有市场的地方,哪怕是立意最佳的指令,也不过是僵化的文字。 市场,不但让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获利,让创新可持续,也是企业创新的培养皿与试验场。尤其在场景和数据越来越成为创新要素的今天,市场既是创新的指引,也是创新的支撑。 中国巨大的多样化医疗场景,让迈瑞医疗可实现数百万台的装机规模,进而拥有海量的优质医疗数据,而这些数据成了它的数智化创新载体——让医疗插上AI的翅膀。中国领先于移动互联网领域,决定性因素就是巨大的本土市场,从而让巨大、多样的应用场景成为创新试验场,并为创新提供了从数据样本到用户反馈等优势保障。
一个巨大市场,永远是技术的催化剂,能把实验室里的火花烧成燎原之火。今天的中国,则用14亿人的衣食住行、2000座城市的产业升级、200万亿的资本流动,全球最完善与强大的产业链,搭建起人类史上最庞大而复杂的创新生态。 【04】 当DeepSeek用不到ChatGPT10%的成本,做出比肩ChatGPT的成效;当宇树的人形机器人一出手,就解决了双足步态的业界难题。 2025年的中国,迎来了一个科创大爆发的年份。 2025的天干为乙,地支为巳,历史上的乙巳年,常与科技有些微妙联系:蔡伦造纸、相对论创立、科举废除、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发生在乙巳年。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这场爆发,似乎在冥冥之中印证了历史的巧合。 但这显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科创在正确方向上行进的必然。 来自决策层的呵护,创造了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人才、资本与产业三大要素的聚合,创造了一个托举科技创新的产业环境;带有明确规划的巨大市场,创造了一个奖励科技创新、孵化科技创新的商业环境;来自科教兴国40年,是5000年文明延续的积累。 当这些积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结合在一起,中国科创的爆发已是必然。2025,不过是爆发的开始,是新的元年。 这一切,或许正如马斯克所说: 中国不是崛起,只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