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河投行业务评级下调至C,投行收入仅相当于中信证券的15%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段楠楠
7月15日,中国银河公布半年度预告,在2024年业绩大增的基础上,中国银河预计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再度增长45%至55%。
中国银河业绩持续复苏,与资本市场回暖有很大关系。在A股持续上涨带动下,中国银河投资收益大增,带动公司业绩持续回暖。
但与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头部券商相比,在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基础性业务上,中国银河仍有较大差距。
作为中央汇金控股的券商,因实控人旗下证券公司较多,中国银河与其他券商合并重组频繁被市场提起。在监管层鼓励重组、并购的背景下,中国银河能否踏出第一步?
1、投资收益大幅回暖,利润持续高增
在资本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中国银河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上半年盈利。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银河实现归母净利润63.62亿元至68.01亿元,同比增长45%至55%。
从中国银河披露的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来看,公司利润大增与资本市场大幅回暖有很大关系。
2024年9月,以央行、证监会等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机构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举措。在此影响下,A股持续大涨。
以上证指数为例,2024年9月18日上证指数最低跌至2689.70,截至目前,上证指数上涨至3600点左右,不到一年的时间指数累计上涨超33%。
在股市大涨的带动下,中国银河各项业务均在复苏,尤其是投资收益更是实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银河实现投资收益111.38亿元,较2023年的31.36亿元同比大增255%以上。
在此带动下,2024年中国银河实现营业收入354.71亿元,同比增长5.43%,实现归母净利润100.31亿元,同比增长27.31%。
中国银河投资收益的大增主要来源于处置金融工具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根据《证券公司金融工具估值指引(2025年修订)》,证券公司持有的金融工具主要包含股票、债券、基金、衍生金融工具等。
在将该类资产卖出后,2024年中国银河获得了44.25亿元的投资收益,2023年则亏损近50亿元。除此之外,中国银河交易性金融资产也为其带来了35.40亿元收益,而2023年则亏损23.76亿元。
2025年一季度也是如此,中国银河实现投资收益27.42亿元,2024年一季度则亏损22.80亿元。在投资收益大增带动下,2025年一季度中国银河实现归母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增长84.86%。
除此之外,A股成交量的复苏也让中国银河经纪业务大幅回暖。2025年一季度,中国银河经纪业务收入为19.22亿元,较2024年一季度增长超53%。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司业绩增长。
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中国银河了解,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公司因投资收益大增而业绩大涨,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告归母净利润再度大增,是否也是投资收益带动?随着A股指数上涨逐步放缓,未来公司又将如何保证投资收益的稳定?截至发稿,未获得中国银河回应。
2、投行业务评级下调至C,投行收入仅为中信证券15%
虽然投资收益表现出色,但公司的投行业务与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仍有较大差距。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银河以354.71亿元营收排名行业第四。但在投行领域中国银河表现并不理想。
2024年,中国银河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仅为6.06亿元。作为对比,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收入超41亿元,是中国银河投行收入的6.5倍以上。该投行收入甚至不如国金证券、东方证券等地方二线券商。
2024年由于IPO企业数量下滑,中国银河保荐的企业没有1家成功上市,仅超研股份获得IPO注册申请,但该企业也是2025年1月22日才在创业板完成上市。
中国银河投行业务收入来源主要得益于公司债券承销,2024年,公司债券承销规模为人民币4833.43亿元,同比增长34.65%,行业排名第七。
但与IPO及股权融资相比,债券承销佣金费率极低,普遍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因此虽然中国银河债券承销金额较为庞大,但实际带来的收入并不理想。
作为营收排名第四的大型券商,如此惨淡的投行收入与自身地位并不匹配。此前,中国银河与广发证券及中信证券并列为券商投行第一梯队。
但随着公司投行人才的流失及频繁被处罚,中国银河投行业务逐渐被“三中一华”拉开差距。尤其是IPO股权融资层面,中国银河与“三中一华”早已不是一个量级。
投行业务合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银河,如在2024年10月18日中国证监会公开披露了《关于对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
文件显示,中国银河在部分保荐项目中未勤勉尽责,未识别个别项目非市场化发行,个别员工通过他人代领年终奖金逃避缴纳税款,质控、内核核查把关不严等问题。
因此,时任分管债券业务投行委副主任韩志谦对上述相关问题负有责任,并对中国银河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合规问题频发,投行业务收入下行,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银河投行业务评级也被下调。
此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2024年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结果,中国银河投行业务评级被下调至C。此前两年,中国银河投行评级均为B。此次参与评级的券商有96家,评价结果为A类11家、B类66家、C类19家。
一般而言,投行评级越高的券商,在业务拓展中会更具有优势,拟IPO企业往往会选择投行评级较高的证券公司担任保荐机构。
此外,评级结果也会影响监管的资源分配,评级高的券商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监管资源支持,如在业务创新试点、新业务资格申请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同时,评级高的券商在资金成本、融资渠道等方面更具优势。
此次投行业务降级,对于中国银河而言,未来获得股权融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银河证券曾提出“到2025年,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优秀的现代投行’的战略目标。
如今,从评级结果及收入来看,中国银河距离“国内一流、国际优秀的现代投行”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中国银河了解,2024年公司投行业务评级被降至C是何原因?作为国内大型券商,公司投行业务收入甚至不如国金证券等地方型券商,收入排名极其靠后,未来公司将通过何种途径扭转投行业务颓势?截至发稿,未获得中国银河回应。
3、营收靠大宗商品销售支撑,券商重组未有时?
对于中国银河而言,2024年公司以354.71亿元营收排名行业第四,但细究发现中国银河很大一部分业务收入来源于大宗商品销售。
所谓大宗商品销售,指证券公司从供应商处采购大宗商品,再将其销售给有需求的客户,通过买卖价差获取利润。
由于差价较小,因此证券公司该业务毛利率并不高。由于大宗商品可以反复买卖,因此证券公司能用很小的资金便可以把该部分营业收入迅速做大,但实际利润贡献有限。此前,有不少市场人士质疑证券公司利用大宗商品销售收入推高营收。
2024年中国银河来源于大宗商品销售收入业务高达125.98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高达35.59%,该收入占比之高在大型券商中排名靠前。作为对比,2024年中信证券大宗商品销售收入为58.39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仅为9.15%。
剔除大宗商品销售收入带来的营收,中国银河其他业务在大型券商中优势并不明显。如收入来源较为稳定的资管业务,2024年中国银河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仅为4.85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1.4%。
作为对比,2024年中信证券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高达105.1亿元,占公司收入比例达16.5%。
与自营业务投资收益及经纪业务“看天吃饭”不同,资管业务客户主要以机构为主,因此管理规模及收入较为稳定,受资本市场行情变化影响不大。因此,资管业务也是券商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
作为头部券商,在极为重要的资管业务领域,与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相比,中国银河存在感极低。
公司核心收入来源还是自营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及低毛利率的大宗商品销售收入。前者跟资本市场密切相关,收入波动性较大,后者盈利能力较差,为公司带来的利润有限。
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中国银河了解,与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相比,公司大宗商品销售占比极高,是否存在利用买卖大宗商品提高公司收入的行为?此外,在资管业务领域,作为全国大型券商,公司收入极其有限,是何原因所致?未来,公司又该通过何种途径提升资管业务收入?截至发稿,未获得中国银河回复。
因此,扩大资管业务及投行业务收入或是中国银河未来发展的重点。作为中央汇金旗下的大型券商,中国银河与同一实控人旗下的中金公司合并曾不止一次被提起,但事后均被否认。
与中国银河相比,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是其“招牌业务”,在业务上与中国银河有较强的互补性。在监管层鼓励兼并、重组的背景下,中国银河能否踏出重组的第一步,「子弹财经」将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