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被低估的中国面板:国产面板厂商从跟随到引领的蝶变之路

访客 2025-07-24 17:05:45 9205
被低估的中国面板:国产面板厂商从跟随到引领的蝶变之路摘要: 文/陈锋从智能手表、手机、平板、笔电,到电视、车载显示屏……作为网络与现实世界相联接的重要介质,屏幕在你我生活中无处不...

文/陈锋

被低估的中国面板:国产面板厂商从跟随到引领的蝶变之路

从智能手表、手机、平板、笔电,到电视、车载显示屏……作为网络与现实世界相联接的重要介质,屏幕在你我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屏幕的交互,也几乎贯穿了大多数人生活、工作的所有场景。

智能终端产品形态还在不断变革、创新,消费者面向不同场景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和复杂。

如折叠屏风潮方兴未艾,大折叠、小折叠、三折叠等形态的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再比如TV正呈现高端化、大屏化趋势,并逐渐从功能单一的视听工具演化为消费者客厅生态的智能中心。

在终端需求和场景不断拓展的同时,上游显示面板产业,一场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最近几年,全球面板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重塑,中国面板厂商在全球面板产业的主导地位正日益凸显。

以一组数据为例:到目前,中国大陆面板厂已经掌握全球约70%的LCD产能,其中TCL和京东方两家,共同占据了全球近半市场份额;2024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厂商也追平了韩国面板厂商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份额。

但是,认识这场变革的关键,不仅是看到面板产业重心的国别转移或中外面板厂商份额的此消彼长,更在于穿过表象,看见和理解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如何在漫长的周期起伏之中实现产能、技术的双重突围。

1、从追随者到新领袖,大陆面板厂商做对了什么?

时间回到2009年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扩大内需,中国大陆发起“家电下乡”等内需刺激政策,使得液晶电视需求快速增长,多家大陆彩电厂商在工信部牵头下组团前往台湾采购液晶面板。

然而,彼时韩企突然向台企发起大规模面板采购,并要求后者签署优先供应协议,其自身更是对中国电视厂商采取了限售加涨价的压制手段,致使大陆进口面板价格暴涨,国内彩电厂商遭受严重冲击。

这一事件直接促使工信部与发改委出台了《平板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重点提出要自主建设TFT-LCD产业。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加快成长脚步。

但是,产业链的建设与话语权的争夺远非一日之功。直至2016年,韩厂三星和LGD仍以合计超过40%的市占率主导全球LCD面板市场。

转变发生在2018年前后,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历经漫长蛰伏之后,终于发起了规模化突围。

京东方、TCL科技、惠科等大陆面板厂数条8.5/11代线陆续建成投产,强力冲击韩国7代线——11代线切割65英寸、75英寸面板的效率是94%,而韩国7代线切割65英寸、75英寸面板的效率分别是53%、72%——韩厂落后产能加速出清,中国面板厂商在全球面板产业逐步建立起主导地位。

当前,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已经掌握了全球约70%的LCD产能,从面板出货结构上看,中国面板厂商也在加速摆脱过往的低端产品依赖,转而在大屏化、中高端化产品方向上不断发力。

Omdia统计,中国大陆面板厂在65-85英寸大尺寸TV市场份额高达70%-85%,在90-115英寸超大尺寸TV上,市场份额更是接近100%。

图源国海证券

手机面板领域亦是如此。2017年,三星把控着全球近99% AMOLED产能,并将多数产能倾斜给苹果和自家产品,留给中国厂商的份额极少。因此导致国内一众国产厂商旗舰机型陷入屏幕断供危机,只能被动接受涨价,甚至有少数机型因屏源不足,不得已推迟上市。

到了2024年上半年,得益于一众国产面板厂商在OLED领域的布局和追赶,中国面板公司首次超越韩企,占据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份额53.4%。到2025年一季度,这一比例仍保持在五成大关之上,显示出国内厂商持续向上的发展韧性。

时移世易,当下游品牌厂商再也不用担心陷入无屏可用的窘境,中国面板产业终于扬眉吐气,深究背后走过的其实是两条并行的主线:

其一,大陆面板厂商多在LCD成熟阶段早期介入,通过LCD规模化完成了面板产业迁移。

2008年至2019年,京东方、TCL科技、惠科等几大厂商陆续投入建设了超过20条LCD产线,加速行业产能向中国大陆聚集,也拉动产业链配套发展,降低大陆面板厂商的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到今年上半年,随着TCL科技正式完成对韩厂LGD广州液晶面板产线及模组厂的收购,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在全球面板产业链的话语权。

其二,在推动产业规模化、促进产能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中国面板行业实际也构筑起了扎实的创新基础。

受益于中国厂商的聚集效应以及国产供应链的配套能力,以京东方、TCL科技为代表的面板厂商,在盈利能力、运营效率上优势突出。

从近两年面板厂表现来看,面板厂商经营业绩呈现增长态势:比如TCL科技预计半导体显示业务上半年净利润将超过46亿元,同比增长70%以上;彩虹股份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4.1到4.8亿元,保持盈利;而京东方虽未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但其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506亿元,归母净利润超过16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也体现出良好盈利能力。

产业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其敢于向未来投资的底气,京东方、TCL科技等主要面板厂商的研发投入均达到百亿级别规模,从而才有了他们在核心显示技术上的持续累积和突破。

以TCL科技为例,根据公开数据,其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7万余件,在量子点显示技术领域获得2900余项专利,位列全球第二。

在WHVA高画质技术、超高清4K屏下摄像头中尺寸产品开发、WQHD LTPO分区分频显示技术、高性能印刷QLED器件开发等多个核心项目上,TCL科技也已经实现产业转化,展现出强大技术竞争力。

一定程度上,这其实是中国面板厂商的一个缩影——持续的研发投入与规模化共振下,中国面板厂商当下其实不只是规模领先,更重要的是,正加速走向技术和生态领先。

2、靠技术破局:创新才是“杀手锏”

来看一组数据:国际权威机构Omdia预测,2025年,搭载Mini LED背光的LCD电视面板出货量将突破1350万片,首次超越OLED电视面板的710万片。

Omdia同时推断,到2030年,Mini LED背光技术将覆盖60%的高端电视市场,推动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面积增长25%。

这背后对应的是,在LCD面板领域,中国面板厂商已经站在了液晶显示技术创新潮头,实现了对旧技术周期的革新:

日韩系厂商LCD产能持续退出的背景下,以TCL为代表的一众中国面板厂商,前瞻性布局了Mini LED等显示技术路线,延续了成熟化、规模化LCD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TCL华星是一个典型代表。在攀登Mini LED技术这座高峰上,其已经走过了快十年。2017年前瞻布局Mini LED领域至今,TCL华星目前拥有多个Mini LED背光显示实验室、拥有业内最多的Mini LED专利数量,已经构建起了“中、高、旗舰”全系列的Mini LED产品线矩阵。

TCL华星下游客户TCL电子也成为全球首家推出并实现Mini LED电视量产的品牌,DSCC数据显示,其在去年第二季度全球Mini LED电视出货量上已跃居全球第一,并且在国内市场连续3年获得Mini LED电视销量冠军。

从技术视角看,Mini LED背光是传统LED背光技术的改良版,它能在更小范围内实现区域调光,改善低亮度下灰阶显示效果——简单来说,在现实效果上比运用传统背光技术的LCD电视更佳,画质表现接近OLED,但性价比又比OLED高。

当然,LCD显示技术的进步也不只在背光领域。近些年来,在国产面板厂商带头下,LCD显示屏在提升刷新率等参数优化之外,聚焦环境光适配和视觉健康,在超低反射技术、柔光屏技术以及圆偏振技术等领域实现了革新。

低反射强化真实对比度,柔光屏解决眩光污染,圆偏振光优化生理舒适性,与背光技术的革新相辅相成,为LCD竞争力的强化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客观来看,Mini LED背光,也并非大陆面板厂主导的这一轮技术周期的终点。实际上,Mini LED/Micro LED直显,是除成本外各个显示指标中综合竞争力最好的技术路线。

尽管目前,Mini LED/Micro LED直显技术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但大陆面板厂商围绕Mini LED背光技术的探索和领先,其实也是在为Mini/Micro LED直显技术的量产积累经验,培育供应链。

再聚焦到OLED领域来看,中国面板企业同样走过了一条依托技术创新重塑行业格局的路径。

目前,从全球OLED产业格局来看,在小尺寸应用上,大陆面板厂商仍处于追赶态势,但在中大尺寸应用方面,印刷OLED技术领先效应逐渐显现。TCL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3年,TCL初步选择了将印刷OLED当作大尺寸OLED屏幕技术路线的起步。当时LG Display已经通过传统的蒸镀工艺成功推出了55寸的OLED屏幕,而印刷OLED技术路线并不被业界看好。

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长曹蔚然曾回忆,“我们早期也有过摇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印刷OLED,还有人建议跟进LG Display或三星的方向。”

但TCL华星还是选择了印刷OLED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原因在于,相较于传统的蒸镀工艺,前者优势明显。

在材料利用率上,蒸镀工艺仅约30%,而印刷OLED以喷墨打印的方式,能够使有机材料精准沉积于基板,材料利用率高达90%以上,大幅降低了有机发光材料的损耗成本。

在工艺制程上,蒸镀工艺需要大面积真空腔体以实现材料的加热和蒸发,印刷技术则大量减少了对于复杂真空环境的需求,显著压缩了设备投资与能耗;并且基于印刷工艺在一定程度摆脱了金属掩膜板尺寸的限制,因此更具有向大尺寸扩展的潜力,成为突破蒸镀技术量产瓶颈、重塑OLED产业生态的关键路径。

事实上,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技术、资源、供应链都一度成为制约TCL华星推动印刷OLED发展的现实瓶颈。而勇攀技术高峰的决心终于还是驱动其走过漫长征途,迎来胜利曙光——去年11月,TCL华星首支投产的印刷OLED屏幕正式量产。

更重要的是,取得从0到1的量产突破后,目前,TCL华星正加速构建覆盖全尺寸、全形态、全场景的印刷OLED产品矩阵。

今年5月的2025年SID显示周(SID2025)上,TCL华星展出了印刷OLED“全家桶”产品:全球首款印刷OLED手机显示、全球首款印刷OLED平板显示、全球首款氧化物印刷OLED笔电显示、4K 120Hz印刷OLED MNT显示、印刷OLED TV显示等等,涵盖了移动终端、笔电设备、显示器、电视大屏等多个应用场景。

TCL华星加速推动印刷OLED技术向全尺寸、全形态、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背后,不难发现,技术创新实力,正成为中国面板产业强大护城河。

3、产业竞合之外,面板想象空间何在?

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面板产业一路逆袭的剧本堪称精彩。而站在资本视角,这一行业是否还蕴藏着更具潜力的新叙事?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面板行业在过去一直被视为是具备强起伏周期的产业。

其典型循环模式表现为:某种新兴需求的液晶面板进入市场后,其他企业纷纷跟进投资,导致供过于求,面板价格下降,价格下行又刺激应用场景扩散,新需求创造推动产能缺口出现,进而触发新一轮投资扩张。形成循环周期。

上一轮行业低谷出现在2021-2022年,多重黑天鹅事件冲击下,全球显示终端需求萎缩触发价格雪崩,头部厂商净利润普遍缩水超50%。

不过这轮下行周期并未持续太久便迎来转机。国产面板厂商们凭借手握近70%的面板产能及核心技术,通过“按需生产”策略实现了破局。

2023年7月至2025年8月,各尺寸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趋势,图源Counterpoint

以最具指标意义的LCD TV面板为例,2023年以来,主流面板价格波动率显著平滑,月度或季度间仅现小幅调整,标志着行业步入稳态运行区间。这种稳定性为重构产业估值逻辑奠定了基础。

需求侧的结构性裂变正在打开长期成长空间。智能终端产品迭代升级速度持续加快的背景下,显示面板应用场景在持续向大屏化、多元化、高端化演进。例如中国TV平均尺寸已经达60英寸,领涨全球;市调机构预测2025年车载显示屏市场超200亿美元……

而AI浪潮之下,面板产业的潜在想象空间也在加速释放。

细数过去几十年,自计算机诞生以来,每一次大的人机交互方式变革都会带来产业机遇。2007年以来屏幕多点触控交互方式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一个时代,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生态繁荣。

现在,大模型等AI技术的加速迭代,正推动人机交互进入新阶段:从自然语言交互向多模态智能交互迈进。

对承担着人机交互核心入口作用的面板产业而言,这意味着新的增长动能。

随着AI加速导入手机、PC、XR、TV、电竞显示屏等各终端产品形态,同时加速与硬件的持续融合与能力优化,客观上有望引发新一轮换机周期

Canalys在报告中预测,2023-2028年,AI手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3%;Gartner数据也显示,预计到2025年,AI PC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1.14亿台,占比达到43%左右。

而且,显示技术的不断优化,一定程度上也是端侧AI持续落地的关键要素之一。

比如DC调光、Real RGB等技术能支撑长时间使用下的护眼体验,窄边框、折叠折痕优化也在支撑AI终端更大的交互界面;再比如,Mini LED/Micro LED直显和印刷OLED技术都能实现异型显示,能适配下游对智能终端显示不同形态的需求。

在产业纵深层面,AI的增效价值同样不可忽视。

过去的面板行业,面临因技术壁垒高、制造工序繁杂导致传统经验驱动的优化模式效率有限,海量工艺数据价值挖掘不足制约产业发展等痛点。

AI的出现则有利于破解上述疑难,推动面板制造从“经验驱动”加速转向“数据智能驱动”。

比如说通过分析温度、湿度、蚀刻时长等海量生产参数,AI可精准预测最优工艺组合;基于传感器数据与算法模型预判设备故障,显著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驱动制造效能持续跃升……

面对巨大成长潜力,头部面板厂商们正在加速狂奔。

仍以TCL为例,今年5月,TCL与阿里云宣布达成全栈AI战略合作,重点聚焦半导体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联合打造垂直领域专业大模型。6月,TCL正式发布显示领域首款强推理垂域模型——星智X-Intelligence 3.0,经过多轮专业测评,在半导体显示垂域的能力已超越 DeepSeek R1-671B。

资料显示,星智X-Intelligence 3.0针对显示行业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迭代快速的特征,利用大模型的学习和推理能力,可以通过持续训练成为全领域的专家,甚至涌现出人类专家意想不到的方案。

去年的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上,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曾公开表示,当前大模型、生成式AI等技术在众多领域应用不断拓展,尽管技术与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但未来3-5年,AI在部分领域里有爆发的机会;2024年,TCL已经通过AI技术落地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4亿元人民币。

在未来,AI所能为企业带来怎样的效益的增长,无疑还有着巨大想象空间。

总结来看,中国面板产业的成长空间、中国面板厂商的想象空间,在更扎实、更具前瞻性的技术创新实力下,在持续释放的终端需求下,在加速迈向更高程度智能化的趋势下,都有望被继续打开。

通过此番回顾与展望,不难发现,从早些年被日、韩面板厂商卡脖子,到如今在规模、技术、生态上不断取得领先,中国面板的产业突围之路并不轻松,不过足够振奋人心。

如今,在已然主导全球显示面板格局、屹立于新一轮显示技术潮头之时,中国面板产业的征程仍未停歇——以TCL科技为代表的头部面板厂商,还在加速驶入技术“无人区”,并不断取得新突破。

而突围之路不止,中国面板产业的想象力,就会一直拓宽下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