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催生“防晒经济”,下一个千亿市场近在眼前

你有没有感觉今年夏天格外热?
据媒体报道,本月14日,华北南部及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江南中北部、新疆等地区均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另随着高温气浪的不断来袭,河北南部、山东西部、陕西关中等地区的最高气温,也将逐步提升至40℃以上。
防晒经济悄然崛起
经由关键词查询,2024年,我国的防晒服配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大关。而随着气温的日渐升高、居民防晒意识的逐步提升,上述市场规模也有望在2027年达到1000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防晒服配也从曾经的“细分品类”(防晒护肤品的物理升级产品)快速迭代成了夏日的主流消费品类之一,占据了时下“防晒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京东销售数据指出,在618期间,平台原纱防晒衣销售额同比增长150%。而“脸基尼”、“遮阳帽+防晒口罩两件套”等细分防晒服配的成交额,也呈同比翻倍趋势。另在6月初期,“什么值得买”平台上的防晒服配套面罩、袖套等产品GMV也环比增长超40%。可见在高温加持下,那些能满足消费者特定防晒需求的产品,正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
“除了防晒的基本功能外,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防晒衣的透气、耐磨、轻量化等复合功能;同时,通勤族和年轻群体作为防晒产品消费的主流人群之一,正在推动防晒服逐渐融入日常穿搭,开始讲求‘成衣美学’”在报道中,某平台的电商营销负责人如此说道。
上述言论也让我们意识到,防晒经济能得以崛起的原因除气温的日渐上升外,还有各界厂商、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动态挖掘,进而达成了生产端、消费端双向奔赴的微妙平衡。正因于此,时下出现在市场上的防晒服配也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目标客户,衍生出了时尚导向、功能导向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型。
热浪之下产销用三方受益
具体而言,相较于过去以防晒伞、太阳镜、防晒衣等商品为主的初期防晒服配市场,今天的消费者正依托购物倾向倒逼厂商展开二次进化。如户外骑行人士,便催生了透气防晒帽、防晒面罩等特色产品的市场繁荣;而通勤白领、年轻群体,则推动了科技面料、时尚设计这两大元素在产品研发中的占比,帮助不同的企业、品牌拥有了自己的差异化标签。
换言之。
在消费者细分需求的倒逼下,今天的防晒服配不仅要拥有“抗紫外线、防止晒黑”等产品特性,还要帮助消费者彰显“健康、时尚”等个人标签,成为他们的日常出街的个性单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除服饰品牌从中受益成为了本轮“防晒经济”的关键受益者外。身处供应链上游的面料供应商,也顺势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举个例子。
在行业的起步初期,主流的防晒衣生产工序便是将防晒剂喷涂在轻薄面料表面,从而实现透气、抗紫外线等产品卖点。但问题在于,受制于工艺限制,采用喷涂法生产的面料往往在水洗后便会性能受损,失去自己的核心卖点。
为解决上述痛点。
一些企业便着手研发了防晒纤维,并通过添加薄荷等特定成分的方式,让面料具有了好打理、抗皱、耐水洗、更具清爽感等产品特性。在此期间,福建一面料厂商便凭借丰富的“功能性产品”储备同上百家知名成衣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市场对防晒面料的高需求斩获超1.5亿的巨量营收。
各企业纷纷入局防晒赛道
报道指出,目前国内同“防晒”相关的企业数量共有4400余家。
随着赛道的不断向好,除传统防晒产品场景得以持续深耕外,安踏、迪卡侬等知名运动品牌;波司登、鸭鸭等知名防寒品牌;优衣库、太平鸟等知名快时尚品牌也均跨界布局了防晒赛道,依托供应链、研发、品牌知名度等优势在市场中分得了一杯“防晒羹”。
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众知名品牌的争相入驻,未来的防晒服配产品也将呈现出“多元化”“细分化”这两大发展趋势。这不仅会极大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将为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同的发展机遇。
在今天,一件小小的防晒衣不仅调动了供给端的研发积极性,为高分子化学、生物工程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凭借优秀的产品竞争力带动了消费升级,有效提振了销售端的营收能力。
与之相应的,为确保市场环境呈可持续发展态势。业内专家也就“防晒经济”大热一事发表意见称,除企业内部要抓紧研发、夯实自身的产品护城河外。监管端也应强化日常监督、完善行业标准,以此来杜绝那些以“低质高价”著称的产品出现,防止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感、购物积极性受损。
参考:
新华社客户端:“防晒经济”撬动“清凉”大市场
身边24小时:消费时评|设计驱动科技赋能“防晒经济”撑起万亿赛道
人民日报:防晒需求何以催生近千亿元级市场
光明网:创新引领,“防晒经济”抢赚“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