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美股脑再生483倍泡沫破灭 vs 港股德琪501%价值重估:2025医药资本两极启示录

访客 2025-07-17 13:08:02 27351
美股脑再生483倍泡沫破灭 vs 港股德琪501%价值重估:2025医药资本两极启示录摘要: 回顾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资本市场的表现,有太多让人始料未及的变化,甚至让人疯狂与荒诞。当两个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各自催...

回顾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资本市场的表现,有太多让人始料未及的变化,甚至让人疯狂与荒诞。

美股脑再生483倍泡沫破灭 vs 港股德琪501%价值重估:2025医药资本两极启示录

当两个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各自催生出涨幅超过500%的离奇案例时,这种极端现象本身就值得深究。它们同属医疗领域,都是中概股,同登涨幅之巅,却演绎着截然相反的资本叙事与命运轨迹。剖析这两个极端案例,为我们理解当下全球医药资本市场的分化与博弈,提供了一个极具张力的观察切口。

回过头看,美股直接上演暴力美学。

2025年1月1日,你在纳斯达克的脑再生科技砸下1万元,6月1日变483万元;7月16日只剩105万元。即使如此,这仍然是2025年上半年美股上涨幅度最高的一家公司。12个人的公司、0收入、0专利,把全球主流资本市场之一的纳斯达克逼成了赌场。

一边是纳斯达克上演的 “零营收神话”,一边是港股的 “商业化兑现” 浪潮。

德琪医药以501%涨幅,位居港股第一。核心产品成功商业化、关键管线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与跨国巨头达成合作等组成了其扎实的基本面。

在这场美股与港股的价值博弈中,截然不同的上涨逻辑与后续命运,深刻揭示了不同市场环境下资本对医药价值评估的分野:一家是典型的资本泡沫,不过繁华过后,美股“脑再生们”,泡沫终将破灭。一家作为港股创新药代表,重估远未结束......

上涨、下跌的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01、0营收,搭上“脑机接口”起飞 美股概念炒作的极致样本

雷军说,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

一年前,美股脑再生科技股价甚至跌至0.08美元;一年后,其股价已飙升至63美元,年内涨幅高达48333%,最新市值超330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对于投资人而言,如果在今年年初买入了1万元的脑再生股票,半年后的价值超480万美元。

脑再生科技成立11年来,作为“概念炒作”的典型代表,其基本面几乎空白:尚未申请任何监管批准,没有任何已授予或许可中的专利,也无分销能力或经验,且尚未从处于开发阶段的中药配方候选产品中获得任何收入,甚至也不知道何时会产生任何此类收入。

2021年起,公司在纳斯达克交易,根据年报,在2022到2024财年营收为0,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2023财年和2024财年净亏损分别为606.2万美元和436.3万美元。

事实上,真正引爆公司股价的不是中医,而是蹭上“脑机接口”这一超级风口。

5月9日,有消息称,脑再生科技宣布其新一代神经调控芯片通过FDA临床试验审批,将与全球顶尖医疗机构梅奥诊所合作,开展帕金森病治疗研究。由于该神经调控芯片技术属于脑机接口领域的前沿方向,消息传出当天,脑再生科技股价大涨72%。

然而,投资者却找不到这则重要消息的出处。脑再生公司既没有在证监会公告,也没有在其官网上发布该新闻。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存疑。

其实,脑再生科技的研发投入不仅规模偏小,且逐年成下降趋势:2022财年至2024财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51万美元、158万美元和107万美元。如此低的投入水平,几乎不可能推进前沿芯片的研发。

研发水平不行,但资本运作水平却不俗。

在这股热潮中,脑再生科技随后还加了一把火。6月2日,公司宣布实施38:1的股票拆分计划。6月16日拆分正式生效后,盘中最高涨幅超4倍,股价单日暴涨283%,换手率达1.07%。

在拆股前,公司股份高度集中,公司创始人持有1122.18万股,占比86.2%。另外,陈贤哲持有脑再生的98.89万股,占7.6%权益,为其第二大股东。这意味着,两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93.8%。而拆股之后,大幅提升了流动性,吸引大量投资者入场。

似是而非的技术突破消息,加上拆股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共同导演了这场极致的资本狂欢。

脑再生科技的疯狂暴涨,成为资本对前沿概念进行脱离基本面炒作的教科书级案例,折射出概念投机市场的巨大风险。脑机接口领域确实站在了革命的前夜,但脑再生科技式的狂欢更像是一场注定破灭的泡沫盛宴。

02、估值修复,疯长501% 港股基本面重估的标杆

与美股脑再生科技的“空中楼阁”截然不同,港股德琪医药的501%涨幅,是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强劲估值修复行情的缩影,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于扎实的商业化进展、突破性的管线数据和重量级国际合作。

2025上半年,港股医疗板块上演着一场史诗级的估值修复大戏,在众多板块中脱颖而出,涨幅傲视群雄,约70%企业股价上涨。

不过在这之中,最高调的还属德琪医药,股价上涨5倍多,达到501%,成为今年医药行业的“涨幅冠军”。这家曾低调前行的创新药企正站在聚光灯下,迎来价值重估的关键转折点。

与脑再生科技最大的不同在于,德琪医药的发展轨迹高度契合中国创新药企的崛起路径:从“低调蓄力”走向“全面爆发”。这一转变看似是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实则是德琪医药深层蜕变的外在显现。

作为中国创新药企早期阶段的典型,其通过快速落地打造首款产品商业化奠定生存根基。德琪医药目前唯一商业化产品是希维奥®(塞利尼索片),作为全球首个口服选择性XPO1抑制剂,2024年销售额增长至0.92亿元,其中国内0.72亿元,海外0.2亿元,海外市场销售额同比增加87%。

截至2025年,该药物已在亚太地区8个市场获得上市批准,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更值得关注的是,希维奥®已在四个关键市场实现国家医保覆盖:中国大陆(2022年纳入)、澳大利亚(药品福利计划PBS)、新加坡和韩国(2024年7月1日正式纳入)。

在竞争激烈的创新药行业,商业化能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塞利尼索的成功商业化及其持续的医保拓展,为德琪医药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市场信心,是其成为“港股重估标杆”的底气。目前公司持有9亿元资金,即便不考虑后续收入,也足以支撑未来三年的运营发展。

如果说塞利尼索的商业化成功为德琪提供了生存基础,那么其管线下的Claudin 18.2 ADC药物ATG-022则是公司实现价值飞跃的关键引擎。

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学术会议(ASCO GI 2025)上,德琪医药公布的I/II期CLINCH研究最新数据显示:在CLDN18.2中高表达(IHC 2+ ≥ 20%)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42.9%,疾病控制率(DCR)为95.2%;在CLDN18.2低表达(IHC 2+ < 20%)患者中,ORR为30.0%,DCR为50.0%。

研究还显示,非头对头比较,后线治疗CIDN18.2中低表达胃癌/胃食管交界处(GC/GEJ)患者,ATG-022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安全性优势。

这次ADC的初步成功,让它进入二级投资者的视线,随之股价大涨。

5月20日,德琪医药宣布与默沙东达成全球临床合作,共同评估ATG-022联合默沙东PD-1抑制剂K药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效果。与默沙东的合作是对ATG-022临床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该药物未来的全球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此外,与诸多潜力股biotech类似,德琪也在发展其下一代以多抗为主的技术平台。德琪医药自研的“2+1”TCE平台AnTenGager™也取得突破,可以实现更高安全性和更强疗效的TCE开发。基于该平台研发的ATG-201(CD19xCD3)进度领先,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递交自免适应症IND申请。

从ATG-022在2025年下半年启动关键注册临床,到ATG-201进入临床研究,以及AnTenGager™ TCE 2.0平台技术授权模式的开启,德琪医药的价值重估引擎远未熄火。加之手握9亿元充裕现金储备,覆盖未来三年运营需求,德琪医药已从生存挑战,转向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港股创新药价值重估标杆”的故事仍在继续。


03、美股VS港股,资本逻辑的两极分化

2025年上半年,作为美股“概念投机”代表的脑再生科技以48333%的涨幅演绎了惊悚的"零营收神话",而作为港股“价值重估”标杆的德琪医药凭借501%的涨幅展现了"商业化兑现与技术突破"的稳健逻辑。

这两家极具象征意义的公司,其迥异表现及其后续发展,犹如一场生动的资本实验,清晰折射出两大资本市场对医疗健康领域价值判断的本质差异——基本面驱动 VS 概念投机。

德琪医药股价大涨的背后是港股医药股的强势崛起,本质是技术突破、估值修复、资金共振的三重驱动。创新药国际化验证了 “中国智造” 的含金量,历史低位的估值提供了安全垫,而资金配置的升级则打开了上行空间。

这不是个例,在这一波上涨中,资本聚焦点在具备全球竞争力、临床数据扎实、商业化路径清晰的创新药企,如和铂医药涨幅393.55%、三生制药涨幅279.11%、荣昌生物涨幅276.39%。

而脑再生科技的暴涨及其后的崩塌,则是美股市场概念炒作模式的极端体现。它折射出部分资本如何通过包装高话题性标的,利用散户对前沿技术的盲目追捧和市场流动性进行短期套利,完全脱离基本面支撑。

当概念炒作完全脱离基本面,风险已悄然累积。历史反复证明,在资本市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

上半年过去不到1个月,“暴富神话”迅速崩塌。脑再生科技股价一路下滑,今日股价为13.70美元,较最高下跌78%,总市值为仅剩67.74亿。

脑再生科技的暴跌与德琪医药的稳健,也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美股市场的概念炒作虽能带来短期暴利,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估值泡沫终将破裂;港股市场的务实逻辑虽看似保守,却能在长期实现价值的持续增长。

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这场资本实验,或许正是行业投资理念从"概念狂热"转向"价值理性" 的一个重要转折信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