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车限价临门一脚,欧盟再起幺蛾子?

7月4日,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发文称,中欧电动车谈判只差临门一脚了,关键在于欧方能否展现出相应的政治意愿推动问题的解决。
背后的含义是,欧盟撤销针对中国车企最高35.3%的附加关税,取而代之的是,按车型分级设定3.5万至4万欧元的动态价格门槛,并建立成本、汇率联动调整机制。
也就是说,中国电动车承诺价格不低于3.5万欧元,欧盟就不加税了。
然而,价格承诺方案目前为止未能最终宣布,原因在于这一共识属于双方贸易谈判官员达成的共识,还有一个变数是更高层面的政治意愿悬而未决。
看这个政治意愿,其实就是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现出来的态度。
7月8日,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演讲,在多个问题上对“东大”火力全开。包括“东大”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指责“东大”向全球“倾销补贴过剩产能”、管制稀土等。
从冯德莱恩的态度看,中欧电动车谈判结果似乎悬了!
但仔细分析一下,也不必过于悲观,西方国家政治变脸,比川剧表演还快,终局还是由利益来决定。
01.还想要价?
早在去年11月,经过在中国一周的谈判后,中欧双方取得了技术性进展。
整个谈判过程,中欧双方寻求所谓的价格承诺协议,来替换欧盟征收的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这是一种控制汽车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复杂机制,但并不陌生,双方曾经在光伏产品上达成了类似的协议。
就技术层面的谈判来看,双方并没有像和漂亮国谈判那么困难。
但问题是,欧盟对东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是在一个很特殊的国际环境中开始的,欧盟的目的也没那么纯粹。
尽管欧盟明面上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汽车产业,但实际上,他们参杂了多个国家日渐抬头的右翼势力,并将俄乌问题、中美贸易战、美欧贸易战等综合因素都考虑了进来。
谈到现在,在欧盟有些人的眼里,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问题。
仔细看看冯德莱恩的指责,其实根本站不住脚,比如说“东大”“倾销补贴过剩产能”。
什么是过剩产能?在全球贸易时代,资源、产品是全球流动的,在某一个地区过剩,在其他的地方,可能极度短缺。
举个例子,德国的汽车、法国的白兰地等等,在德国、法国都是过剩的,过去几十年大量销售到海外,算不算过剩产能?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欧盟希望通过延缓关税问题的解决,在其他方面要价。比如在俄乌问题上,改变“东大”的态度。
但问题是,明明已经在贸易层面双方达成了共识,也就是说在经济层面欧盟认同了中国电动车以某种形态在欧洲销售,不会影响欧盟的利益,还要以此要挟,就过于低水平了。
很明显,冯德莱恩可能没认真研究过,“东大”不会接受这样的要挟。否则,和漂亮国的贸易战不会持续七年,打到现在。
“东大”的反击很快来了。6月30日,“东大”对原产于欧盟等地的进口不锈钢钢坯等征收反倾销税;7月5日,“东大”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五年。
02. 插混暴涨
中欧打贸易战,最急的其实不是“东大”,也不是中国车企。
了解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去年欧盟对“东大”的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其实是指电驱动的汽车,而不是所有新能源车。
当时,欧盟官方公告明确将征税对象限定为“纯电动载人汽车”(New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且明确排除插混车型。
也就是说,加税的是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而插混和氢燃料电池车排除在外。
事实上,有内燃机驱动的插混汽车,中国车企的实力完全不输于纯电动汽车。今年一季度,“东大”的插混车型在欧盟的销量同比激增368%,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有一些以插混见长的中国车企,在欧盟销量增长很快,一直在偷着乐。
整体数据上,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含欧盟、英国、欧洲自贸区)销量达 14.8万辆,同比增长78%,市场份额升至4.5%(2024年同期为2.5%)。
可以看到,整体销量的增长速度非常高!贸易战下的中国汽车,正悄悄地突进欧盟市场。
欧盟延迟敲定中欧电动车关税协议,事实上有较大影响的是“东大”的部分纯电动车企,比如进军欧洲较早的蔚来汽车等,而他们失去的那部分市场,正在被在插混汽车上有竞争力的车企补上。
所以,中欧的贸易战,比较急的应该是欧盟,或者说欧盟中的部分国家。难怪德国总理不止一次明确对外说,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大环境上,欧盟面临地缘政治的俄乌冲突挑战,经贸上正和漂亮国大打贸易战,这一切让“东大”手里的牌更多了。
按照常理判断,欧盟目前没有敲定中欧电动车谈判结果,最多不过是在达成协议前要一点价,实在要不到,最后可能还是会签字。
中欧峰会本月即将召开,冯德莱恩的言论,也有可能不过是为峰会做准备。
中国车企或许该为欧盟市场做更多准备了。如果欧盟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路径和中国市场类似,未来几年插混车型将大放异彩,如果协议达成,增程式或许也会爆发,纯电消费则可能会更晚一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