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整容大国”要因职场男性“易主”了

访客 2025-07-04 15:30:31 82711
“整容大国”要因职场男性“易主”了摘要: 最近有一则新闻:根据日本研究机构的推算,日本美容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59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96亿元。据悉,这一数...

“整容大国”要因职场男性“易主”了

最近有一则新闻:根据日本研究机构的推算,日本美容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59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96亿元。据悉,这一数值让日本一举超越韩国,成为新的“整容大国”。

事实上,日本的医美行业爆发早就有迹可循。

2021年,日本医美市场规模为4860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120%。2022年后,需求持续增加,主要针对脱毛、肉毒杆菌注射、透明质酸注射、祛斑、去角质等治疗,2023年达到5000多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108.8%。

统计显示,2009年至2023年间,蓬勃发展的医美医疗市场规模扩大了2.39倍。

有意思的是,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中,男性消费成为托举行业的主要力量。日本某大型美容医疗企业公开表示,来美容医疗的男性客人数量是10年前的16倍,这一群体的加速增长,让日本最终把韩国从整容王座上挤了下来。

职场失意,颜值来凑?

日本男性为什么爱上医美?很大程度上,与职场生存压力脱不开干系。

26岁日本小哥Yuri,几年来他先后砸上1600万(约人民币78万),不仅把平平无奇的相貌变成花美男,还让身高从158“暴增”到170。他在社交平台上坦言:“这不仅改变了外表,也改变了内心,可以摆脱自卑。”

摆脱自卑,重获自信,一直都是医美市场的重点“攻心”大法,也成了日本男性在职场上失意后的普遍选择。调查数据显示,约70%的受访男性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外表感到关心,43%的人考虑过某种形式的美容医疗。

2024年,日本应届生就业率达98.1%,创历史新高。但这背后不可忽略的是2024年日本死亡人口达161万(历史最高),而出生人口仅72万(124年来最低),一减一增,年度人口净减少约89万人。

也就是说,大量中老年群体被挤出职场,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取而代之,为了留住自己的职位,只能通过医美来增加自信与外表分数。这一幕在日本不是初次发生,早在十年之前,日本职场男性就尝试用外貌来抵消就业焦虑。

2014年,东京的湘南美容外科数据显示,希望整容的男性每年都在增加,那一年约有14万名顾客,是上一年的1.4倍。也是在2014年,日本的就业环境岌岌可危,厚生劳动省统计显示,日本非正式雇佣比例在2003年达34.6%,比1984年增加一倍多,到了2014年更是攀升到40.5%。

甚至不少中老年男性主动选择医美祛斑,根据统计,日本有高达8成的60岁以上的男性还在职场,70岁以上男性也有5成继续工作。

医美的理由则是“想把严厉的表情变得柔和,给顾客留下好印象”、“希望在再就业时有优势”。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销售群体中,东京经营美容沙龙的TBC集团介绍,还有人下决心接受脱毛手术去除胡须。

从1993年到2019年,男性正式员工终生收入从峰值时期的3.2亿日元降至2.87亿,整容风潮的兴起,或许是经济理性与市场环境共谋的颜值投资。时至今日,日本男性的职场生涯并没有因为复苏的就业率而轻松多少,反而更添愁苦。

从约1000家东证Prime上市企业的2025财年预期得出,2025财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日本上市企业的合计净利润同比下滑7%,这将是日本上市企业6年来首次利润同比下滑。

其中,汽车、钢铁、海运等支柱产业无一幸免。

先看汽车,在已公布业绩预期的4家主要汽车企业中,利润降幅最大的本田将下滑70%,预计日本汽车行业的利润将减少约1.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51亿元)。其次,钢铁行业的利润将减少27%,非制造业的利润将下降7%,海运行业、电力企业的利润也将减少。

不可否认,这些行业往往多数以男性为主。

种种迹象显示,日本男性整容潮,是经济下行中,个体试图通过外貌资本重分配社会资源的无奈策略,而这一策略正撑起日本的医美产业。

日本真能成为下一个“韩国”吗?

这两年,日本医美文化盛行,日本整形协会2024年报告显示,东京单城每年整形消费高达3000亿日元。包括坂本舞菜、有村蓝里、越野矢素子一众艺人在节目里坦然承认曾经做过医美手术。

在Instagram上拥有97万粉丝的日本人气网红平濑爱里也大方分享过自己的医美经历。

据悉,某日本女性杂志的读者调查显示,整形人数是读者数量的67%,其中公开宣布自己整形的人数占51%。大张旗鼓地宣传医美文化,或许是真的想成为下一个韩国,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韩国医美产业就进入发展加速期,并将美容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运作。2015年韩国更对医美行业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计划:到2020年吸引100万外国医疗游客、医疗观光收入达到30亿美元以上。

如今,韩国用医美带动旅游,促进消费的闭环计划似乎真的实现了。

以我国为例,小红书上 “韩国轻医美”、“医美特种兵”的笔记里,分享去韩国旅游并医美的年轻人数不胜数。抖音上“周末去韩国do脸”、“体验韩国土特产”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2024年求美者“出海”的比例大幅上升,其中去韩国的最多。韩国一则报道显示,2023年上半年,外国消费者的医疗支出总额为2500亿韩元,其中,整形外科占比最高达793亿韩元。

眼看韩国医美旅游蒸蒸日上,日本多少有些羡慕。

一方面,本国的旅游热情早已丢失。日本观光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8月,日本人在国内旅游并住宿的人数一直低于去年同期,唯一超过去年同期的月份是今年4月,但也仅仅增长了0.3%。

另外一方面,“观光立国”一直都是日本填补其国内消费力萎靡不振的主要手段之一,2010到2015年间,日本入境旅游收入复合增速近 30%。我国旅游爱好者也很给面子,今年五一,中国出境游最热的目的地里日本高居榜首。

但日本真的能复制韩国的“医美——旅游——消费”的模式吗?其实未必。

韩国医美之所以发达,除了发展较早外,充分的竞争早已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随之成熟。本土一大批医美企业有生产肉毒素的Medytox、Daewoong Pharmaceutical(大熊制药)、主打玻尿酸的Humedix。

CLSA 数据显示,早在2019 年,韩国肉毒素市场主流厂家就有 6 家。这直接提高了韩国医美的性价比,也成了我国求美者跨国医美的主要动力。

据悉,韩国不少上游材料的价格占有中国的三分之一,比如乔雅登在韩国卖2000元,到中国变1万,保妥适价格差出四倍,艾塑菲在香港的价格是2700多,在北京的价格能有2万多一支。

其次,多年发展让韩国的医美行业在监管方面日益成熟。

公开资料显示,韩国整形外科医师需通过基础医学、专科培训、临床考核三级认证,培训周期至少7年,违规者最高可处3年监禁。技术分级管理上,将整形项目分为4级,其中抽脂等3级以上项目必须由专科医生操作,2024年事故率控制在0.07%。

对比之下,其他地区在医美监管方面一直是行业最不可忽视的“软肋”。

日本虽成为新的整容大国,但微博上有篇文章指出,日本至今医美监管力度不足,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数据显示,2024年双眼皮手术并发症报告达1,723例,较2015年增长312%,其中68%由非专科医生操作导致。

想要吃到医美红利,短时间里,日本医美产业还需要努力。

资本还相信医美赛道吗?

当前,全球医美行业表现不俗,甚至带动头部美妆公司往医美赛道转型。

据悉,欧莱雅集团将旗下活性健康化妆品部更名为皮肤科学美容部;2024年3月,修丽可铂研胶原针上市;2024年8月,收购全球知名的注射美容公司高德美10%股份;2024年底,投资国内高端医疗美容连锁机构颜术医美。

无独有偶,2024年11月底,雅诗兰黛推出“倩碧CX二类医疗器械”系列产品;资生堂集团即将推出其首个医疗美容品牌-RQ PYOLOGY律曜。

国货品牌也不例外。截至目前为止,至本在上海开设“澄穆医疗美容诊所”;上美股份、谷雨、丸美生物、百雀羚等均带来医美业务新进展,包括设立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以及获批或上市医美相关新产品等。

美妆大厂着急布局医美赛道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其一,全球医美经济已是不可小觑,除了中、日、韩为首的亚洲市场外,欧美地区的医美热度也逐渐升高。根据美国整形外科医生协会(ASPS)数据,早在2022年,美国医美手术量就突破了2514万例。

其二,相比于成效显著的医美,日常向的护肤赛道在这几年开始遇冷。

数据显示,雅诗兰黛集团2025财年第二季度(2024年9月30日至12月31日)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单季度亏损约43亿元;全球市场上,日本资生堂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99.9%。

2025年一季度,全球美妆企业的日子都不太平,它们纷纷把希望寄托在医美上。但就在一众美妆大厂紧锣密鼓地向医美行业靠拢时,资本对这一赛道的信心其实并不是很强。

国内这边,医美板块动态PE已从2021年峰值80倍回落至2024年25倍,新氧股价与市值巅峰时期相比,缩水约94.9%。放眼全球,资本流向医美赛道的速度越来越慢,2023年全球投融资事件中,国内外医美相关领域的投融资只有17起。

到2024全年,降为16起,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欧莱雅、贝泰妮等国内外美妆头部企业自己的参与。

资本为什么不再看好热闹的医美赛道?首先,又卷又累是这一行业的常态。去年,仅我国的各类医美材料就争相上市。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透明质酸共计687个,其中2024年新获批的达311个,占比45.27%;重组胶原蛋白共计753个,其中2024新获批达485个,占比64.41%;强脉冲光”共计145个,2024年新获批43个,占比29.66%……

其次,尽管当前行业客流量有所增长,但平均客单价自2021年的6800元降至2023年的4200元。有统计显示,2024年下半年,医美消费总额与客单价分别遭遇了9.7%和30.9%的同比下滑。

大批医美机构、原材料企业面临业绩压力。

瑞丽医美2024年亏损达5921万元,且已连续四年亏损;新三板上市的华韩股份,旗下拥有30家医美机构,却预计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62%至74%;而通过重大资产重组转型医美的ST美谷,2024年度预计亏损3.2亿元至4.5亿元。

华熙生物、爱美客和昊海生科也是惨淡经营。2024年,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8.11亿元,同比减少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减少19.51%。

爱美客的业绩虽仍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但增速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47.99%下降至2024年的5.45%;归母净利润增速从2023年的47.08%下降至2024年的5.33%。

2024年上半年,昊海生科玻尿酸产品收入为4.17亿元,同比增长51.30%。对比同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玻尿酸产品增速高达114.35%。

医美消费兼具“可选消费”与“医疗属性”双重特征,当日本男性“整容”被迫从一种消费选择沦为生存手段,全球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颜值陷阱,医美产业似乎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

“颜值即正义”的秩序下,这是最残忍的一幕。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