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港股狂飙:大健康融资额暴涨300%,IPO创新高

访客 2025-07-03 13:07:32 31012
2025港股狂飙:大健康融资额暴涨300%,IPO创新高摘要: 7月2日,部分医疗概念港股走强,其中微创医疗以近15%的涨幅领衔,从微观来看,微创医疗刚刚宣布了一系列重磅高管调整及股权...

7月2日,部分医疗概念港股走强,其中微创医疗以近15%的涨幅领衔,从微观来看,微创医疗刚刚宣布了一系列重磅高管调整及股权激励措施;从宏观来看,2025上半年港股IPO融资额超越美股,跃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2025港股狂飙:大健康融资额暴涨300%,IPO创新高

自港股18A规则实施以来,大健康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情持续高涨。但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美联储的激进加息政策以及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导致估值降至历史低点,这使得许多企业对上市计划持观望态度。很显然,2025年港股行情已大幅回暖,且超越往昔。

根据Wind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17日,港股股权融资总额已达2133.01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300%。其中,IPO融资额达779.88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500%,几乎与2024年全年港股IPO融资额持平。

大健康资本回暖引领港股创新高。2025上半年港股43家成功上市企业中,有10家来自大健康领域(含2025年之前首次递表),居各细分领域首位。

从单个IPO项目的募资规模来看,2025年募资额前五的项目中,恒瑞医药(113.7亿港元)位列第二、映恩生物(18.9亿港元)居第十。

众所周知,由于流通性和资金来源等因素,通常港股的股价会低于A股。然而,恒瑞医药港股上市首日的市值却一度高达397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626亿元),超过了当日其A股市值,且目前市值也与A股也相差无几。

德勤中国预测,2025年全年港股市场将有大约80只新股上市,其中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医药等细分赛道的公司将成为上市的主力军。

凭借二级市场环境利好,大批大健康新老企业在港股玩转资本游戏。

01、老牌企业战略腾挪资本市场的新玩法

曾经,港股市场是创新药械企业的主舞台,而2025年传统药械巨头也开始如鱼得水,比如恒瑞医药、石药集团市值“回归”。而近期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包括东阳光药以集团身份登陆港股,以及微创医疗通过股权调整巩固企业全球化布局。

东阳光药:吸收合并开启集团化资本新篇

6月27日,港股上市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HK:01558)发布公告,(母公司)“东阳光药”提出的吸收合并及私有化方案已达成全部前提条件,包括:

取得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监管机构的原则性批准;

东阳光药股东大会通过合并决议;

联交所确认对上市文件无进一步意见,并原则批准东阳光药(HK:06887)上市。

这标志着东阳光药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介绍上市”的整合路径已获官方认可,预计在7月完成上市流程。

*** “介绍上市”(Listing by Introduction) 是指现有股东的证券直接在交易所挂牌,无需新股发行或募资,适用于分拆、重组、双重上市等场景。

采用介绍方式上市,不涉及新股发行与资金募集,仅通过换股方式将原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东转换为东阳光药股东。

换股比率:每1股东阳光长江药业H股可转换约0.2636股东阳光药H股。

合并后影响:东阳光长江药业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并完成境内注销,其资产、负债及业务将全部并入东阳光药,形成统一的港股上市主体。

合并完成后,港股上市公司东阳光药将是覆盖抗感染、慢病、肿瘤三大治疗领域,拥有150个上市产品及49款在研创新管线,以及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大型综合医药集团,形成“基本盘+增量盘”双轨驱动的业绩增长模式。

最大的利好因素可能是集团整体优势在港股市场上进一步提升估值和流动性。

目前,东阳光长江药业的总市值约为130亿港元,其主要产品线集中在抗感染和慢病仿制药领域。尽管其核心产品可威®(磷酸奥司他韦)在中国抗流感药物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超过50%,但港股市场对估值的考量更倾向于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潜力。

而集团拥有49个在研项目,涵盖小分子、抗体等多种药物形式。其中,1个项目进入新药申请阶段,超过10个项目处于临床阶段,彰显了创新实力和活跃度。

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集团专注于血液肿瘤和胃肠道肿瘤等未充分满足的临床需求,坚持差异化研发策略,目标是实现显著的临床获益。在分子靶向、肿瘤免疫、前沿治疗技术等方面,布局了20多个创新项目。

此外,近两年东阳光药在商务拓展方面动作频繁,比如2024年完成的两笔重大License-out交易,将HEC88473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英国的Apollo公司、将克立福替尼的国内商业化权利授予三生制药,均是集团层面的战略项目。

而从其上市进度来看,或许也得益于这波港股“牛市”利好。

2025年6月11日:首次申请失效后二次递表;

2025年6月27日:私有化条件达成,联交所批准H股上市;

与东阳光药通过整合实现资本升级不同,微创医疗则通过优化管理架构与股权激励,进一步夯实全球化布局。

微创医疗:高管架构升级与股权激励激活全球化引擎

6月27日,微创医疗发布公告,宣布了三项重磅高管任命。

任命Jonathan Chen为公司轮值联席首席执行官,自2025年6月27日起生效。该职位每年轮值一次,旨在加强公司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管理,提升全球企业管治水平,支持公司的战略执行和可持续发展。

Jonathan Chen,1975年出生,美国国籍,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生物科学荣誉学士。曾就职于Credit Suisse担任投资银行部副总裁,于2012年加入微创医疗担任国际业务与投资者关系执行副总裁,现任微创医疗首席国际业务官,洲际心律管理委员会主席,洲际骨科执行委员会委员。2023年11月至今,担任心脉医疗董事长。

任命Brian Yale Chang博士为公司首席医学官,负责制定和监督所有治疗领域的医学事务策略。同时,Benoit Clinchamps先生被任命为首席海外运营官,主要负责海外业务的质量保证和市场准入策略。

Brian Yale Chang是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的儿子,1992年出生。本科或硕士阶段主修生物医学工程或相关领域(具体信息未公开);具备医学博士(MD)或医学科学家(MD-PhD)背景(具体信息未披露)。根据公开资料,Brian Yale Chang是耶鲁大学优秀毕业生。兼具工程师与医生科学家双重身份,擅长将临床需求转化为技术解决方案,尤其在微创手术器械领域。2020年5月加入微创医疗,初期担任医学技术顾问,参与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项目的临床验证与研发协作。协助推动图迈手术机器人的FDA/CE认证,并主导部分海外临床试验设计。

Benoit Clinchamps在此前微创医疗完成对LivaNova PLC旗下心律管理业务的收购后,他作为前LivaNova CRM业务负责人,被任命为微创心律管理的总裁。在进入医疗行业之前,他拥有9年航空航天领域经验,担任国际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跨国合作项目的全周期管理。

公告提到,为激励Brian Yale Chang和Clinchamps先生的贡献,公司董事会决定授出合共370万份购股权,行使价为每股8.61港元,其中Chang博士获授350万份购股权,Clinchamps先生获授20万份购股权。这些购股权的授出旨在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公司的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工具,购股权(Stock Option)是公司向特定对象(通常是员工、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等)授予的一种“权利”,允许其在未来特定时间段内(比如3-10年),以约定的“行使价”(这里的8.61港元/股)购买公司股票。

“授出购股权”的关键特点是:

不直接发行股票:授出时,只是赋予对方“未来购买的权利”,不会立即增加股本,也不会为公司带来资金;

是否发行股票取决于“行权”:只有当持有人选择“行权”(即按8.61港元/股的价格掏钱买股票)时,公司才会发行新股票(或从库存股中划拨),此时总股本才会增加(若发行新股票);

目的不是融资:核心是激励,而非筹集资金,与增发的“融资属性”完全不同。

对股东:授出时无资金流入,也不稀释股权;只有行权时,才可能因新增股票导致股本扩张(稀释现有股东权益),但同时会收到持有人支付的购股资金(比如按8.61港元/股计算)。

对股权被授予人:只有当未来公司股价高于8.61港元时,行权才有利可图(比如股价涨到10港元,行权后每股赚1.39港元);若股价低于行使价,持有人可能放弃行权,购股权自动失效,对公司股本无影响。

截至6月30日收盘,微创医疗股价为8.76港元;7月2日已涨至超过10港元。从消息发布后股价上涨近20%来看,投资者普遍看好以上举措。

02、创新企业爆发式涌入资本暖的是谁?

在2025年爆发的港股IPO里,大健康企业占比约20%。这些企业不再局限于同质化的创新药研发,而是在AI诊断、ADC药物、辅助生殖、全病程管理、溶瘤病毒等细分领域各展所长。

*** 文末查看2025H1 大健康企业IPO全名单

以近一周欲登录港股的大健康企业为例。6月30日2家(镁信健康等)6月29日2家(德适生物、百力司康),27日4家(景泽生物、微脉等),25日1家(亦诺微)。

镁信健康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多元支付平台,估值116.775亿元。

德适生物自主研发的iMedImage™是全球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估值为25.6亿元。

百力司康自主研发定点偶联技术,开发出以艾立布林(Eribulin)为毒素的系列ADC药物;核心产品BB-1701(抗HER2 ADC)独特的旁路杀伤效应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活性可突破传统HER2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

景泽生物专注辅助生殖与眼科生物药研发;首款产品泽盼喜®(注射用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于2025年5月获批上市,填补国产高端辅助生殖药物的空白;估值为30.9亿元。

微脉是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且为中国最大的服务患者的AI+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估值为5.59亿美元(约40亿元)。

亦诺微的MVR-T3011为潜在同类最佳膀胱癌溶瘤免疫疗法,有望改变全球膀胱癌治疗格局,或成为“溶瘤病毒第一股”;估值为4.85亿美元(约35亿元)。

一斑可窥全豹,以上IPO企业或许反映出港股大健康领域的资本逻辑正在经历一场从创新药泡沫“单一融资”到“生态重构”的深刻蜕变。这些前沿技术与传统医疗的碰撞,重新定义大健康产业的创新范式。

与此同时,目前2025递交申请的近40家大健康企业,目前仅恒瑞、映恩2家企业成功上市,也反映出行业分化、冰火两重天的现实。资金正加速向具备“技术+商业化" 双轮驱动的企业集中;头部企业融资顺畅,而没有“一技之长”的中小企业或许仍身处寒冬。

业内人士也指出,尽管当下二级市场情绪有所修复,但鉴于创新药研发存在较高风险,一级市场投资意愿依旧不高,很多创新药项目面临“耐心资本”不足的困境。

或许只有那些能在技术、资本、政策三重维度构建护城河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风口”中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03、港股融资全球第一背后

港股融资位居全球之首,创新药领域从单一的“一枝独秀”演变为整体生态的“估值重构”,这一现象是政策红利、资本流动、产业升级三重逻辑共振的结果。

政策突破:制度创新重塑融资生态

上市规则优化:港交所在2025年5月推出的“科创专线”允许创新药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显著降低了早期研发企业的技术泄露风险。这一政策直接推动创新药企在2025年上半年递交上市申请,刷新历史纪录。

监管协同效应:中国证监会与港交所建立“双主场”上市快速通道,将问询周期缩短至30天内。

产业政策支持:国家医保局《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对创新药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商保多元支付等方面进行支持。

资本虹吸:全球资金重构资产定价

南向资金主导: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超400亿港元,通过港股创新药ETF等工具集中配置。

国际资本回流: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美元流动性改善推动外资回流港股。比如,恒瑞医药H股IPO吸引了GIC、高瓴资本等国际长线投资者,基石投资占比达43%。

估值洼地效应:港股创新药板块市盈率从2024年的12倍修复至2025年的28倍,仍低于纳斯达克同类企业的45倍。这种估值差吸引量化基金采用“多港股、空美股”策略,进一步推升市场热度。

此外,在产业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创新医药在全球舞台达到新高度,创新药企业估值逻辑从“管线数量”转向“商业化潜力”。例如,银诺医药的GLP-1药物获批上市后,二次递表港交所估值46.5亿元,反映了市场对其减重适应证商业化预期的认可。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