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华为加码兆瓦闪充,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访客 2025-05-13 11:34:05 13082
华为加码兆瓦闪充,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摘要: 作者丨方诗意编辑丨六子五一前夕,上海首个兆瓦级超充站“交通强国1号站”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投运,可实现商用车“...

华为加码兆瓦闪充,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作者丨方诗意

编辑丨六子


五一前夕,上海首个兆瓦级超充站“交通强国1号站”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投运,可实现商用车“充电五分钟,行驶百公里”。而它使用的,正是前段时间华为最新发布的、面向重卡的兆瓦超充解决方案。

在2025华为智能电动和智能充电网络战略与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带来了业界首个全液冷兆瓦级超充,充电电流高达2400A,补能效率比传统方案提升近4倍,每分钟可补能约20度电。

华为早已发布面向乘用车的液冷超充方案,但这次,更加声势浩大的举动落脚在商用车上。

在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纷纷布局兆瓦超充的背景下,华为选择将商用车特别是重卡作为突破口,是否看到了更大的市场机遇?面对兆瓦超充技术落地的重重挑战,特别是电网承载力等瓶颈问题,华为又将如何破局?

显然,华为“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这个口号背后,超充市场有一盘大棋在成型。

01

「华为深入兆瓦超充,商用车成为突破口」

华为对能源业务的看重,已经不是新闻。在2024年报里,它将占比排名第三的数字能源定位为核心战略板块,重点布局新型电力系统、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当下对补能业务的投入,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

不过,为什么入局切口是商用重卡?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在3月底的一场活动上,道出了关键:

“重卡燃油消耗和碳排放约占整个交通领域的一半,以重卡为主的商用车的电动化,将是汽车电动化发展的第三波浪潮。构建高质量交通与能源融合型的充电基础设施,是加速其发展的关键。”

更大的野心,则是后一句话:“电动汽车将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交通领域将是新能源消纳最重要的场景。充电基础设施将作为交通与能源融合型的基础设施,成为信息交互的枢纽与能源管理的节点。”

也就是说,重卡电动化的普及,关键还是补能问题。中国燃油重卡存量高达900万辆,每年燃油费用约2.4万亿,碳排放量7亿吨,占公路交通排放的54%。而补能一旦做好了,华为数字能源也就打入了大交通体系,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

以重卡为代表,商用车电动化进度慢,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充电慢,网络也不健全。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充电等待时间直接转化为运营损失。而华为入局的优势在于,重卡电动化的核心痛点恰是华为技术所长。华为兆瓦级超充产品的最大充电电流为2400安,最大功率达1.44兆瓦,补能效率提升近4倍,可在15分钟内完成重卡补能。

根据此前华为披露的信息,以临沂至青岛兆瓦超充物流干线为例,超充重卡每行驶200多公里补能1次,每次节约1小时,一天能多拉一趟货,不仅增加收益,还使每公里运输能源成本从2.8元降低至1.5元。这种显著的经济效益,让客户愿意尝试有改善价值的方案,华为也顺势成为了这个破局者。

在日前的发布会上,华为正式成立超充联盟2.0,东风商用车、江汽集团、北汽重卡等多家车企加入其中。华为计划与合作车企在2025年研发30~50款车型,并打造超过100条兆瓦级超充物流干线,分摊单个企业的投资风险,加速实现规模效应,推动产业标准的统一。

02

「强推兆瓦超充,是因为技术路线之争加剧?」

华为的行动背后,补能技术的竞争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战场,尤其是兆瓦级超充技术,正引发行业巨头的激烈角逐。

在乘用车市场,比亚迪已经基于超级e平台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在1000V电压和1000A电流加持下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里程400公里”。宁德时代推出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将峰值充电速度提高到12C,电动汽车充电一秒可行驶2.5公里。极氪曾在3月底预告将发布全球首个1.2MW全液冷充电桩,并在4月23日上海车展正式首发V4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电流1300A,实际功率甚至超过了1.2MW。华为虽有优势,但并非独家。

因此,面对乘用车领域已经白热化的竞争,华为选择将战略焦点转向商用车特别是重卡市场,这一决策颇具深意。

一方面,这是华为的眼光使然。华为数字能源副总裁何波之前指出:“国内支持超充的电动汽车车型已经从2022年的20多款增加到目前的超过200款,乘用车迎来了全面超充新时代,不会再有人挑战这一观点。”两年前,当华为高调宣布要部署10万座超充桩时,市场尚存疑虑,认为需求不足。而今天,华为再次提前布局重卡市场,展现了它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判断。

另一方面,华为选择抢先建立联盟,颇有锁定技术路线、提前建立护城河的意思。因为在市场上,补能技术路线不仅仅有超充,换电也是一个选择。但华为是坚定的超充派,并不认可换电。华为终端BG CTO李小龙去年曾表示,换电的缺陷在于技术发展太快,要兼容以前的老电池,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而现在,在乘用车市场,两条路线还在激烈竞争中探索,甚至出现融合的趋势:

宁德时代正同时押注超充和换电两条路线,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站同样兼具充电功能。其董事长曾毓群甚至预测到2030年,换电、家充、公共充电桩将“三分天下”。蔚来则在建设3000多座换电站的同时,也布局了2.6万座充电桩,形成“充换一体站”。星星充电研发高级副总裁李宏庆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超充和其他充电方式并不互斥。

在商用车市场,大战还未真正开始。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总裁刘大伟表示:“超充场站用地面积更小,设备投资和运维成本更低,综合成本将比换电节省近一半,更适合重卡领域推广应用。”华为提前建立超充主导的生态,显然更利于它未来的市场拓展。

03

「兆瓦超充落地,华为直面产业链的挑战」

不过,兆瓦超充要真正大面积铺开,华为还面临三个挑战。

首先,超充,充的还是电池。业界用于超充的电池还在发展,固态电池等技术尚未真正落地。行业数据显示,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在4C超充条件下,循环寿命可能会缩减20%。充电速度越快,电池老化速度越快,这一矛盾尚未完全解决。

此外,车辆端也需要有能够匹配兆瓦充电的硬件,比如大功率充电下电池的散热能力等。华为已经使用了液冷方案,后续针对具体的车辆、具体的应用,也许需要更多磨合。这也是华为需要拉上一众造车企业成立联盟的原因。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缺口和成本压力是另一大障碍。据中国汽车报报道,我国现有商用车专用充电桩不足2万个,其中超充桩占比不到5%,且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建设单座超充站成本高达300万元,兆瓦级超充站需投入超500万元。要真正从一些站点到全国网络,需要的时间将会很长。

更何况,由于兆瓦超充本质上是近两年才真正火起来的概念,超充接口协议、电网接入规范、安全监管规则等行业标准仍处于空白期。标准体系的缺失,有可能成为后续制约其铺开的因素。

最后,也是兆瓦超充普及最大的阻力——电网承载力瓶颈突出。

按华为兆瓦超充新品充电功率最大可达1.44MW这个数据计算,一座配备10个充电桩的超充站峰值负荷,几乎可以看作一家小型工厂的耗电量。而充电行为本身是阶段性的,也就意味着这种短时大功率需求会对电网造成严重冲击。

一线城市新建设和维护的区域可能还好,但商用重卡必然要跑全国各地的长途,稍微旧一点、偏远一点的区域,比如三四线城市和穿过乡村的公路,目前超充桩建设都存在问题,要充分容纳密布的商用充电网络,难度可想而知。电网波动甚至区域性停电,也未必不会出现。

对这个问题,华为目前采用的是“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储能系统缓解电网压力,实现“削峰填谷”,智能调节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充电设备的协同工作,可有效降低超大功率需求对变压器带来的运行冲击,直击电网承载力瓶颈。

这个方案之前在华为与客户合作的规划中已有应用。2024年,华为与客户开展了多次构网技术应用实证,在国内多条高速公路实现了规模部署。构网型储能技术,正成为华为应对电网挑战的核心武器。

构网,顾名思义,在电网之外构建储充融合的微电网方案,最大程度规避对电网的影响,保证充电站的正常运营。它需要的不只是单方面的技术,而且需要对电力系统运行机理有深刻理解,考验电子电力设备控制技术、场站级系统控制技术。华为是国内少数掌握了这项技术的玩家之一,不过国内仍有远景能源等机构具备这方面的竞争力,在市场格局彻底定型前,依然是拼速度、拼落地的阶段。

总之,从技术到商业落地,兆瓦超充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力电池企业、充电运营商和电网企业等多方合作。华为不仅提供硬件设备,更将ICT技术与能源管理深度融合,试图成为赛道的“主心骨”。这场商用车补能革命,其实是能源行业革命的一部分。华为想要的,远不是一个充电生意这么简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