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县夜市的“流量”密码

大象新闻记者 张亮 通讯员 周传杰
华灯初上,随着“科目三”音乐的响起,炒面哥“眼睛”又跳了他那“妖娆”的舞姿,吸引了大批群众过来围观。在这里,155家商户比邻相连,吸引着无数食客争相融入,三五好友围桌而坐,品美食、喝啤酒、话家常,好不惬意。
如今,息县的夜市经济已经成为息一张靓丽名片,不仅让夜晚的息县更加亮丽、人气旺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息县的夜市日均客流量达到5万人次。
夜市升级:从“流动摊点”到“网红地标”。创“夜”之初,荣誉夜市就是三轮车加设备,后来不断升级,到加顶棚加灯箱画,到统一固定摊位、统一摊位形象、统一服装、统一餐车形象,统一出摊管理。
如今,整个东、北广场分为几大功能区,既有本地特色的锅盔、糖炒栗子,也有网红奶茶、创意手作。“以前摆摊打‘游击战’,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收入稳定多了。”经营肉蛋堡的张大姐笑意盈盈,她的摊位日均卖出300余个肉蛋堡,收入是从前的3倍。
夜经济的繁荣发展,不仅给摊主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成为周边市民夜间休闲的热门打卡地,人气集聚效应日益显著,这份盛夏的“夜市热”,成功点亮了区域夜经济版图。
网络赋能:“线上引流”到“线下消费”。每当夜幕降临时,荣誉夜市创始人刘正永刘总便带着他的直播团队开始了“扫街”模式,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介绍,一个单品一个单品地品尝,“100元,今天,我带您在荣誉夜市能吃到什么?”“今天又来一家铁板烧烤,走,我带您去品尝”这便是刘总常用话术。短短一年,刘总的抖音号粉丝数突破十万大关,荣誉夜市年均销售额也突破了4500万元。在刘总直播间里总有那么一堆“小吃货”守着手机逛夜市,他们不仅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还可以随着主播了解每一创业者背后的故事。比如文创街桃酥大王蔡彦彦以前就是在街上卖肉夹馍的摊主,每天骑车20多里地,冬冷夏热,遭罪受苦,手被冻坏了,他一直渴望能有个自己稳定的小店,21年关注刘总抖音后,24年入驻文创街,如今的收入是以前在街上摆摊的3-4倍,本人非常满意。
线上引流,线下举办活动是荣誉夜市长“火”不衰秘诀。全民健身展演、龙虾啤酒音乐节、海洋生物展、跨年仪式、专场招聘会、相亲大会、艺术展览、体育比赛、国潮美食节、音乐节、烟火秀、舞台剧等策展式运营激活文化消费新场景。人们欢心而来,满意而归。美食音乐节期间,豫南民歌与电子乐在夜市上空碰撞,带动就业人员600余人,“息县荣誉第一届文创大赛”即将在荣誉文创街拉开帷幕,全县文创爱好者汇聚一堂,在荣誉这个大舞台上百舸争流,争奇斗艳。数据显示,文化主题活动使商户日均营业额提升40%,带动的二次消费占比达35%。用好网络平台、突出特色元素,持续激活夜间经济活力。
双向滋养:网上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各式各样的美食让夜市更具魅力。如何让美食“香”飘更远,让夜市的人气更旺?
免费观影区、共享直播基地、公益售卖点、青年影院、文创互动馆、沪上阿姨、茶百道、桥头排骨、桃酥大王、李子哥炒坊、咖啡饮品店、卡梅隆小酒馆、喜柚花艺、拾亿手工坊、肤萱格、萌伴手作……35家文创商铺中,七成经营者是95后青年,他们将梦想编制成创业的激情,以空间+品牌的理念,为夜市注入更多的新的可能性。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营销,去创业、去拼搏,让息县年轻人真正拥有自己的主场。正如创业者陈磊所言“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闲不住的青年终将相聚”。
现在年轻人,更加喜欢直白,基于这一点,荣誉夜市布展了“空中表白”巨大银幕,喊出你的“所爱”,这就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经营,去引流,换位思考,从消费者的体验上改善管理和经营,让夜市变身开放式、共享式、沉浸式体验,这种“可逛可食可体验”模式,吸引着更多的社会群体去消费。
人间烟火味,满是生活气。夜市带动消费,夜市聚集人气,夜市促进文旅,这种双向滋养模式正在重塑县域消费新格局。荣誉夜市正以流量证明: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也能飘出最醉人的文化香。当传统与青春碰撞、美食与潮流共舞,息县探索出的这条线上线下融合之路,或许正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破题之钥。
编审 孙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