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经理,也要过苦日子了……

基金经理们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基民们拍手叫好,基金经理们却愁容满面。
我梳理了一下,方案中,核心是这几条:
1、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方案提出,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并提出,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2、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薪酬管理制度。方案中,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其中投资收益指标涵盖了基金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两方面指标。
方案还提出,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3、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基金费率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将引导行业机构适时下调大规模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
统计显示,过去三年,超过30%的混合型基金收益率低于业绩基准10%,约6.6%的股票型基金跑输基准10%。其中,52只混合型基金、8只股票型基金跑输业绩基准50%以上。
▲图源:财经杂志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方案中的要求,将有三成基金经理或面临降薪!
这一刻,基民们等的太久了。
看看大部分的基金产品,这几年都亏得一塌糊涂,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却旱涝保收。
支付宝公布的基民报告就曾显示,支付宝从有理财产品到2018年,盈利投资者只占比所有投资者41.2%。其中盈利超过30%的投资者,占比仅6.5%。如今,这个比例恐怕还要更低。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已经成了一个魔咒!
有些基金经理,为追求短期业绩表现,追涨杀跌、风格漂移、一人管理十几个产品,基民亏得嗷嗷叫,基金经理却拿着高薪安心睡大觉。
视野放大一点,不止基金,券商、银行、保险……整个金融行业其实都在降薪。
我认为,这可能是好事。
金融行业的薪酬,长期偏高。《中国经济周刊》就曾做过统计,2018年至2021年,金融业员工年度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2.35倍、是其他行业的1.69倍。
而且这种高薪,又是极度割裂的。他们内部既有年薪过千万的高管,也有年薪百万的专业人士,还有固定工资8000的营业部人员,更有月薪6000的合规专岗。
尽管如此,无数毕业生还是对金融趋之若鹜。哪怕是几千块钱一个月的实习生岗位,也有大把人抢着进去。
这种割裂还体现在机构与投资者之间。你看基金,一众基民亏得哭爹喊娘,基金公司照样旱涝保收,拿着大把的管理费。
试想一下,当一个中科院科学家的薪资还不到普通金融员工1/10、不到金融高管1/50的时候,这是令人担忧的。金融应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重回常态薪酬。
经济学者姚洋说,“金融业降薪不是惩罚性的,而是为了降低金融业吸引力,转向发展制造业。”金融的“回落”,是为了让其他行业更好地“崛起”。
高薪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杠杆,钱给得多,顶尖人才自然扎堆涌入。过往的地产、教育、互联网、金融,都已经验证了这个逻辑。
不破不立,这才是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