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云从科技财报为何不佳?未来何去何从?

访客 2025-05-06 13:20:05 31510
云从科技财报为何不佳?未来何去何从?摘要: 从“AI四小龙”到“亏损永动机”,一场理想国的困局。2024年财报:亏损的“魔咒”未破2024年,云从科技交出了一份令市...

从“AI四小龙”到“亏损永动机”,一场理想国的困局。

云从科技财报为何不佳?未来何去何从?

2024年财报:亏损的“魔咒”未破

2024年,云从科技交出了一份令市场失望的答卷。据业绩预亏公告显示,公司全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5.9亿至6.8亿元,扣非后亏损进一步扩大至6.2亿至7.1亿元。这是其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八年亏损,累计亏损额已超45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6.6%,仅为3.98亿元,创下上市以来新低。

1. 数据背后的困境:

营收与毛利率双降:云从科技解释称,客户对生成式AI技术预期变动导致新订单减少,叠加主动降低部分标杆项目毛利率以换取市场,进一步拖累收入。

研发投入缩水: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减少8.08%,核心技术人员张岭的离职更暴露了人才流失的隐忧。

现金流持续恶化:近五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累计超3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再亏1.92亿元,资金链压力陡增。

2. 场景还原:

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云从科技股价一度下跌4%,市值较2023年高点蒸发近八成。一位投资者在股吧中无奈留言:“AI四小龙?现在只剩龙皮了。”

亏损的根源: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割裂

云从科技的困境,折射出中国AI行业“重技术、轻落地”的普遍难题。

1. 战略转型的阵痛

2024年,云从科技启动产品和客户结构调整,试图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客户+优质产品”。但这一策略短期内导致新订单断崖式下滑,收入锐减。例如,其核心业务“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收入同比暴跌55.86%,市场需求的阶段性和客户预算收紧成为直接诱因。

2. 技术商业化之困

尽管云从科技在大模型领域表现亮眼——其“从容大模型”在OpenCompass评测中超越谷歌Gemini和GPT-4v,位列全球第三——但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商业价值。财报显示,公司高毛利的标准化软件收入占比不足20%,而低毛利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占比超80%,导致整体毛利率仅37%,远低于商汤科技的69%。

3. 内外夹击的竞争环境,外部竞争同样残酷:

同赛道厮杀:商汤、旷视等“四小龙”累计亏损超600亿元,行业陷入价格战泥潭。

跨界巨头碾压:百度、阿里、腾讯凭借数据与生态优势抢占大模型市场,华为、海康威视等硬件厂商则挤压AI落地场景。

4. 故事切片:

一位前云从科技员工透露,公司曾为某智慧城市项目投入数百人团队,最终因客户预算削减被迫以“成本价”交付。“技术再强,也抵不过巨头的低价策略。”

断尾求生:云从的三大自救策略

面对危机,云从科技开启了一场“断尾求生”的转型。

1. 绑定华为,补足算力短板

2024年,云从与华为昇腾深度合作,联合推出“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并基于昇腾硬件底座开发行业大模型应用。这一合作帮助云从降低了算力成本,但也带来隐忧——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可能弱化其自主研发能力。

2. 降本增效:裁员与费用控制

全员降薪20%:2024年,云从被曝出降薪计划,同时研发人员从2023年的523人锐减至296人。

费用压缩:管销费用同比下降16%,但管理费用却因股权激励增加41%,暴露出“节流”与“留人”的矛盾。

3. 探索新增长点:C端与标准化产品

公司计划将智慧城市、金融等垂直领域技术模块化,推出订阅制服务,并开发面向个人用户的AI助手、创意工具等产品。然而,这一转型需要时间,而资本市场已失去耐心——其36亿元的定增计划因业绩低迷被迫终止。

未来何去何从?生存还是消亡?

2025年被云从科技视为“关键转折年”,但现实远比愿景残酷。

1. 机遇:AI终端元年的红利

随着AI手机、AI眼镜等终端设备渗透率提升(预计2028年AI手机占比达54%),云从与华为的合作或能抓住端侧大模型的市场机遇。但能否从巨头手中分羹,仍存悬念。

2. 挑战:盈利模式的重构

标准化与订阅制:需突破传统项目制思维,将技术封装为可复用的产品。

数据护城河:在医疗、安防等垂直领域深耕行业数据,建立专用模型壁垒。

C端突破:生成式AI热潮下,消费级产品或是新出路,但需直面ChatGPT等全球竞品的冲击。

3. 行业镜鉴:

商汤科技市值较巅峰缩水近半,格灵深瞳股价破发超30%——AI行业的高估值泡沫正在破裂。云从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内实现现金流转正,恐将步依图后尘(裁员70%、业务线收缩)。

结语:理想国的生存法则

云从科技的故事,是中国AI企业困境的缩影。当资本热潮退去,技术理想必须向商业现实低头。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AI公司要么找到付费的用户,要么找到买单的巨头,否则只能成为技术乌托邦的殉道者。”

对云从而言,2025年或许是最后的机会窗口——是借华为之力绝地反击,还是在亏损泥潭中沉没?答案即将揭晓。

(本文数据及背景资料综合自云从科技财报、行业研报及公开报道)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