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许昌监管部门对胖东来玉石展开检查,检查结果出炉,仍有网友质疑

访客 2025-05-06 13:11:12 21083
许昌监管部门对胖东来玉石展开检查,检查结果出炉,仍有网友质疑摘要: 五一前后,许昌胖东来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起因是有人在网上反映,胖东来卖的和田玉价格不透明,怀疑存在“割韭菜”现象...

五一前后,许昌胖东来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起因是有人在网上反映,胖东来卖的和田玉价格不透明,怀疑存在“割韭菜”现象。紧接着,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就对胖东来旗下的唯初珠宝展开了检查。消息一出,网友们的讨论就像炸开了锅,有人忙着翻出胖东来过去的“诚信人设”力挺,有人盯着销售数据算细账,还有人对玉石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来了一场“全民科普”。

许昌监管部门对胖东来玉石展开检查,检查结果出炉,仍有网友质疑

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这次查得挺细,把2025年1到4月的销售账本都翻了个遍。数据显示,这四个月里胖东来卖了4177件和田玉,进账将近2960万,算下来每件均价七千多,每天能卖出34件。更关键的是,毛利率没超过20%——这在玉石行当里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不少旅游景区的玉石店,毛利率随便就能翻好几倍,甚至有人调侃“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相比之下,胖东来这个数据确实显得有点“朴实”。抽查的13件商品也都手续齐全,进货台账清楚,鉴定证书也是正规机构出的,挑不出毛病。

许昌监管部门对胖东来玉石展开检查,检查结果出炉,仍有网友质疑

按说检查结果出来,事情该告一段落了,可评论区却更热闹了。支持胖东来的声音大多带着“老粉”的感情:“老百姓为啥信任胖东来?人家这么多年没出过幺蛾子,经得起查!”“毛利率20%还被说贵?黄金有价玉无价,外面那些店敢把进货价亮出来吗?”还有许昌本地网友现身说法:“作为本地人,胖东来就像家门口的超市,东西贵点但质量靠谱,买玉图的就是个放心。”

许昌监管部门对胖东来玉石展开检查,检查结果出炉,仍有网友质疑

但质疑的声音也不少,而且大多集中在“和田玉”的定义上。有网友较真:“国家规定透闪石含量达标就能叫和田玉,那俄料、青海料也算,胖东来卖的到底是不是新疆和田玉?检查结果没说清楚啊!”还有人觉得玉石市场本就水太深:“进货手续齐全只能证明不是假的,可品质好坏谁说了算?普通老百姓哪懂这些门道,全靠商家一张嘴。”更有人扯出了行业潜规则:“玉石买卖全凭眼力,台账做得再漂亮,也挡不住有人觉得‘买玉就是交智商税’。”

还有一类评论把焦点放在了“监管”和“民营企业”的关系上。有人替胖东来叫屈:“为啥总盯着胖东来查?网红一举报就兴师动众,民营企业生存太难了!”“之前鼠头鸭脖子事件让大家对监管有看法,这次本地部门查本地企业,能保证绝对公正吗?”但也有人觉得监管是好事:“查清楚了对消费者和企业都好,真金不怕火炼,胖东来要是没问题,正好借机会自证清白。”

许昌监管部门对胖东来玉石展开检查,检查结果出炉,仍有网友质疑

这场风波其实折射出消费者对玉石市场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大家害怕被“吃药”(行话,指买到假货或高价货),对玉石消费本能地警惕;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信得过的商家能打破信息壁垒。胖东来之前靠“无理由退货”“明码标价”等做法积累了口碑,相当于在消费者心里开了个“信任账户”,但这次卖玉被查,等于有人质疑这个账户里的“存款”够不够。支持的人觉得“信任账户”余额充足,质疑的人则要求“查账”,本质上都是对“诚信经营”的不同期待。

从行业角度看,玉石市场的“模糊地带”确实该被照亮。比如产地不透明、定价无标准,这些问题不是胖东来一家的事,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胖东来作为连锁超市跨界卖玉,本身就带着“打破常规”的意味——超市卖菜卖日用品大家熟悉,卖玉石就显得有点“跨界冒险”。这时候监管部门的检查,与其说是“挑刺”,不如说是给行业立个标杆:手续要全、定价要明、品质要稳,哪怕是“非标品”,也得让消费者看得明白。

许昌监管部门对胖东来玉石展开检查,检查结果出炉,仍有网友质疑

最后想说,商业信任的建立从来不是一朝一夕。胖东来这些年被捧上“神坛”,自然要承受更多审视。但消费者的质疑也好,支持也罢,核心都是希望市场上多一些“把账算清楚”的商家,少一些“靠信息差赚钱”的套路。这次检查结果出来,毛利率20%的数字,或许能给整个玉石行业提个醒:在透明和诚信面前,再深的“水”也得经得起阳光暴晒。至于胖东来,能不能把这次危机变成科普玉石知识、规范行业标准的契机,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后续。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