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大战下半场,饿了么握住了关键筹码

新眸原创·作者 | 桑明强
“真便宜。”近日不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饿了么外卖截图,以往十几块一杯的奶茶现在只要几块钱,二十多块的一顿便餐优惠接近总价一半,以至于很多网友直呼“饿了么现在便宜到不敢点”、“点个外卖都要货比三家了”。
饿了么外卖结算单及部分用户评论(来源:网络)
联系到此前美团与京东的外卖大战,沉默许久的饿了么终于打出自己的明牌:4月30日,饿了么官宣投入“饿补超百亿”大促,几乎同一时间,淘天旗下即时零售业务淘宝“小时达”业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升级后的两大业务在供给侧、消费侧、组织侧全面打通。
“这是典型的阿里做事风格。”据业内人士透露,“饿补超百亿”只是表象,阿里巴巴选择此时出招显然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考量——补贴大战看起来是价格厮杀,深层则是各方生态能力的对垒,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资源调度和组织部署相当关键。
具体来讲,传统补贴战的核心是“价格杠杆撬流量”,但饿了么此番动作背后,明显有更大的谋划——通过高额官补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同步导入淘天的海量活跃用户池和丰富的商品SKU,再辅以饿了么快捷完善的配送履约能力,进一步扩大业务边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依托饿了么既有的配送网络和基础设施,原先“小时达”背靠淘宝多年积淀的品类宽度和品牌优势,两者结合后的力量,将在未来中国即时零售竞争中得到充分释放,而即时零售则被视为外卖的延伸战场,同时也是新的增长高地。
据接近阿里的人士透露,从一开始内部就坚决反对口水仗,在他们看来,口水仗不创造价值且无益于业务。这种克制背后,是对行业本质的清醒认知——外卖从来不只是流量生意,比造流量更难也更关键的,是要同时平衡消费者体验、商家经营效率和骑手权益保障的系统工程。
过去三年,外卖行业经历了从“补贴烧钱”到“效率比拼”的进化,正进入“生态整合”的新阶段。如果说京东的入场,降低了对外界对即时零售的教育成本,那么对于饿了么来说,此番动作背后不仅仅是商业层面,还有关于对中国外卖行业未来走向的顶层思考。
01
不打口水战
饿了么有着自己的思考
从行业竞争维度看,饿了么的补贴策略暗藏精准的时间窗口计算。首先避开了外卖大战初起时情感叙事和社会议题的口水仗,目地是让用户的关注点重新回到了消费体验上,而选择五一前启动,既承接了假期消费爆发的势能,又抢在夏季外卖高峰前完成用户心智教育,可以打出一个更长时间段的连续高峰期。
要知道,中国外卖市场的订单量主要集中在5-9月,而立夏前后正是冰饮等品类爆发的临界点。按照以往的经验,即时零售补贴的边际效益往往呈现U型曲线,当补贴强度突破临界点,用户留存率会出现指数级提升,所以当其它两家补贴力度逐渐衰退时,恰恰是饿了么入场的最佳时机。
“想接好这波流量并不容易”。一位外卖行业资深分析师告诉《新眸》,“一方面,考虑到舆论影响,该以何种方式、何种姿态去接;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平台是否具备对需求和供给端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饿补超百亿”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暗藏精细化运营,通过“全息盾”AI系统3秒锁定违规商品,保障补贴不被黑产侵蚀,这意味着消费者获得的“真便宜”,其实是建立在严格品控基础上。更深层的逻辑,是阿里巴巴生态协同能力,淘宝、支付宝、高德等多端联动,一定程度上使得饿了么的补贴成本被生态分摊,避免陷入“烧钱-涨价-流失”的恶性循环。
更进一步讲,过去容易被忽略的场景化运营能力,恰恰成了饿了么如今的起手优势。
比如在去年夏天,其重启“猜答案免单”经典IP,结合奥运热点推出“夺金免单”、“挺你免单”,将用户情绪与消费行为深度绑定,一度成为现象级营销活动。数据显示,截至奥运会闭幕,饿了么推出奥运相关的免单场次超过70场,累积超过2.5亿人次参与。更关键的,饿了么的补贴并非简单降价,而是通过“超百亿”资源精准投放高复购品类,例如餐饮、生鲜,形成“低价不低质”的心智。
商家端的反馈印证了这种转变。《新眸》近日调研南京区域品牌奶茶店和超市便利店时发现:“饿补超百亿”启动后,奶茶门店日均订单量增幅明显,其中70%来自新客;随着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体系打通,超市便利店多个商品复购率明显上升。
换句话说,这种“拉新-留存-复购”的完整链路,让补贴不再是一次性的流量狂欢,而是帮商家转化为可沉淀的用户资产。
02
即时零售新变局
阿里再现“组合拳”
当行业还在争论补贴可持续性时,“饿补超百亿”的另一个隐藏叙事,是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双端合流。就如前文提到的,如果说京东入场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那么“淘宝的商品池+饿了么的配送网”,则构成了独特的“时空折叠”优势——前者解决“买什么”,后者解决“多快拿到”,而这正是即时零售的核心命题。
要知道,淘宝拥有中国最丰富的商品库,从餐饮到日用品、乃至奢侈品,SKU数量远超其它平台。随着饿了么接入淘宝“闪购”后,用户可一键购买平台上的百万商品,并由蜂鸟即配30分钟送达。这种“无限货架+即时配送”的组合,无异于把即时零售的竞争推向了新高度。
“预计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这个曾经被视作外卖延伸的赛道,如今已成为包含生鲜、医药、3C数码等30余个品类的超级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讲,即时零售作为外卖的场景延伸,极有可能重塑第二增长曲线,在这种背景下,每个玩家都有上场博弈的机会,但胜负手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生态协同能力和底层基础设施。
在行业分析师看来,“饿了么的即时配送网络已不仅是送餐工具,同时扮演着阿里本地生活的‘水电煤’角色”。此次与淘天“闪购”的联动,本质是阿里对“近场电商”的战略落子,通过打通“淘宝的产品供给优势+饿了么即时配送的基础建设”,进而形成“线上下单+即时履约”的全域消费场景。
结合目前行业格局,即时零售三巨头的战略定位逐渐清晰。
美团依托到店+外卖的本地生活闭环,构建高频消费生态;京东以物流履约为核心,拓展全品类即时零售;而饿了么将在未来三年坚定“1+2”长期战略——其中“1”代表饿了么要做健康增长、更懂消费者的到家餐饮平台,“2”则代表专注建设好“符合饿了么特色的即时零售”以及“面向市场价值延展的即时物流网络”两个新赛道。
饿了么资深副总裁、同城零售业务负责人胡秋根在去年的2024即时电商未来商业峰会上就曾表示,“饿了么将继续战略投入即时零售、坚定与生态共赢共进,坚决不与商家在供应链上争利。”按照胡秋根的逻辑,未来这个市场的竞争焦点,绝非挤压供应链利润空间,而是“跨平台、跨品类、跨场景”生态整合的比拼,而这,其实是饿了么过去一直在发力的点。
03
小结
回过头来分析“超百亿饿补”这个关键动作,与其说它是饿了么的及时跟进,倒不如说是一场历时多年的能力验收——当行业困于内卷时,其用技术降低运营成本,用生态协同提升效率,用骑手保障提升运力稳定性。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不容易被关注到的细节。比如早在京东外卖出现前,当行业普遍将骑手视为可替换的履约工具时,饿了么的投入显得“反常识”:近1亿元补贴“骑士餐”,推动算法公开,甚至为骑手开发专属AI助手“小饿”,用于提升骑手的效率和体验。
如今回过头看,当美团忙着守住基本盘,京东执着于规模扩张,这些“难而正确的事”,恰恰成为饿了么未来的关键筹码。当行业进入"深水区"竞争,即时零售的终局之战,或许才刚刚开始——这场战役的胜负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补贴数字比拼,指向更深远的生态布局与战略耐性。正如中国零售史上所有重要变革所示,决定最终胜局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火力全开,而是持续构建价值共生的生态系统。